首頁>情感>

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似乎經過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同甘共苦,老年夫妻感情會因為生活穩定、安逸而更為彌足珍貴。然而不久前的八旬老人鄧曉軍殺死老伴阿秀的案件,卻揭開了老年人歲月靜好、感情甚篤的假象,原本老年人的婚姻同樣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平靜的外表下,激烈的矛盾在生活中隨時可能爆發,無處可逃的夫妻兩人互相撕裂、身心俱疲。

八旬老漢與老伴阿秀分開生活多年,雖為一牆之隔卻各有爐灶,獨自生活,徒具夫妻之名而已,就連無法分開的水電錶費用也是分攤。就因為老太阿秀拒絕支付上個月165元的水電費用,索要無果的鄧曉軍盛怒中用鋼管砸死老伴。在知道自己釀成大錯後,從不喝酒的他喝下白酒暈乎乎地睡去,似乎幾十年委屈、不滿、憤懣都因那一頓亂砸向老伴的發洩而結束,從此也理清了幾十年無奈地糾纏,也無懼於隨之而來的法律懲罰。

生活中同樣有很多看上去風平浪靜的表象下,滋生埋怨甚至互相仇視的夫妻。幾十年積累的矛盾依然無法和解,同一個屋簷下避無可避,隻言片語的怠慢或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發口水大戰。更因為老年生活的清閒,讓戰爭的頻率如鄉下集市般頻繁,生活如狂風驟雨、落葉紛飛。

村裡的李爺爺九十歲了,老伴也已八十二歲,都是如此耄耋之年,卻爭吵、糾紛不斷。總是聽到李奶奶向鄰里控訴那萬惡的老頭不斷挑起爭端,每日對她惡 罵,讓她忍無可忍、卻又無可奈何。

那萬惡 的李爺爺平日在鄰居眼裡勤勞、正直,肯幫忙。身為木匠的他,哪家桌子、凳子腿腳壞了,或是門鎖忘帶進不了家門,都會找他幫忙,而且從不計報酬,任勞任怨、誠信篤實,在村民眼中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更為可貴的是九十歲依然每天下地勞動,耕作不綴。就如同路遙所言"象牛一樣勤勞,象土地一樣奉獻",是值得敬佩、歌頌的老人。

如此一身優點,挑不出任何毛病的老人,看到自己的老伴,卻時常會咬牙切齒地辱罵。罵時髒話連篇、色荏內厲,好似帶著刻骨血仇。

聽李奶奶說,相罵的理由俯手可拾,張口即成,或飯菜不合口味,或哪一處角落收拾不當,都成為其捱罵的理由。甚至做好了飯他偏不吃,涼透了偏又喊餓,一邊熱飯菜,一邊忘不了怒目圓睜、惡語相加。

如此胡攪蠻纏的人,倒似無賴一般,完全區別於村民眼中那個溫順、務實的他。李奶奶當然開始也不甘示弱,也會針鋒相對迴應。只是多年以前便子宮脫垂,走路都慢慢拖移著身體的她,哪裡能敵得了每天一瓶國公酒還能下地勞動的李爺爺。口舌之爭其實也憑體力定輸贏,很多時候老婆子都只能甘拜下風,或跑到外面漸避其凌厲暴虐,擇其偃旗息鼓時再回家。

其實這夫妻兩人年輕時便會發出這樣的爭吵,只是年輕時李爺爺為養家餬口都在外做木工活,相處的時日極少,吵架自然少了很多機會。等到兒女成家後,李爺爺歸農種田了,一露出吵架的苗頭,李奶奶便逃也似地跑去了城裡女兒家,一住就是一整年。

聽鄰里老人說,李爺爺最恨自己那好吃懶做的女人吃獨食。在集體經濟的年代,飯吃不飽不說,菜更是難以嚐到,而李奶奶因為孃家較富裕,常常有罕見的老壇酸菜帶回來。原本以為夫妻"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李爺爺從來只有飽眼福的份,無緣口福。待到生活溫飽不愁時,有時打牙祭殺只雞改善生活,李爺爺啃到的也只有雞胸雞翅,其他腿部壯實的肉也不知妻子何時塞滿了牙縫。更有傳言說,年輕時的李奶奶一次燉熟了一隻豬蹄,卻自個兒低著頭一陣猛啃,不久就光光地只剩一堆骨頭。似乎經歷過饑荒年代的她,從來沒有從半飽半飢的恐慌中走出來過,有好吃的從來只想獨享,沒有考慮過日常更耗體力的男人。

年輕時矛盾再深,都因為生活離多聚少而隱去,偶然的爭吵也沒有讓矛盾深化。引發無窮爭吵的導火索,是小兒子離婚後孫子孫女對父母的選擇態度。

從小就在外婆家長大的一男一女,原本男孩是判給父親撫養的,只是已經十歲的男孩卻不願意回到陌生的 自家,更不願與陌生的爺爺奶奶生活,依然與姥姥住在一起,大人絲毫勉強不得。這原本是從小跟隨兒媳住外婆家長大後的自然選擇,怨不得其他家庭成員。

只是李爺爺卻覺得全都是妻子

不負責任、貪圖享樂的結果。如果李奶奶幫忙帶孫子,兒媳絕不會帶孩子回孃家,而且一住就樂不思蜀,兒子倒成了倒插門的。而且在自家長大,就算兒媳離婚後,孩子也絕對不會跟過去同姥姥同住,而是會選擇陪伴父親和爺爺奶奶。而關鍵人物李奶奶卻在本該帶孫子的時期,躲在城市享了十來年的清福,過得如城市老太一般的悠閒、樂呵 。

鄉下老太一般依靠兒子養老,似乎義無反顧承擔著帶孫子的任務。而李奶奶卻在大兒媳生下孩子,一伺候完了月子,便溜之大吉、飄然瀟灑地跨進了城市。待到大兒媳有了二胎,小兒媳也生了頭胎,她更加有了藉口,幫了大的卻沒幫小的,難免夾在中間做人,還不如順水推舟,兩不得罪,繼續自己的享樂。反正自己的養老全都押在女兒身上,再說工作穩定的女兒既養得起也早已做出承諾。

大兒媳能幹、利落,既帶孩子又種地,實在不便時由爺爺幫忙帶,裡外都整得井井有條,也從不報怨。小兒媳可沒那麼能幹,她怨氣沖天,不僅大罵了老太婆一通,還捎帶對有工作的孩子姑姑也是一頓發洩,此後便決定回孃家居住,每年 只有春節除夕帶著孩子回家住三天便依然回了舊巢,毫不顧忌爺爺那疼惜不捨孫子的目光。

如今的李爺爺看到分給小兒子的房子總是空落落的,心裡很是惆悵。大兒媳也早已帶著孩子全都去了城市,但回家過年孩子和爺爺特別親熱。而隔不多遠的小孫子卻看到他如同陌生人,對他及送上門去的菜蔬和雞蛋視而不見、形同陌路,讓他不知如何才能補償、縮短與孫子之間的距離。老人傳統的家庭倫理觀覺得孩子如此生疏,遲早會成為別人的孫子,心中痛惜無比。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他覺得都是老太婆的失職造成的,自然看到她便充滿了無窮的怨怒。

而李奶奶在女兒家一住十來年後,原本是想在女兒處終老一生的,卻偏偏女婿後來發話了,說自己的寡母歷盡艱辛撫育他,卻沒在他家裡享過一天福,卻全被她這個丈母孃佔得先機,住了這麼久也該騰出空間,讓讓位了。這樣的話一聽到耳中,臉皮再厚也難以心安理得地繼續,何況就算鳩佔鵲巢有女兒撐腰,終究底氣不足,便只能相伴向來性格不合的老伴。

如今的李奶奶再也難有年輕時的意氣用事,飲食上也變得用心迎合老頭,不敢再有任何口貪私慾。然而李爺爺與年輕時的忙碌、大度相比,倒變得吹毛求疵、雞腸小肚,看到吃得痴肥、一身笨拙的老太婆,便氣不打來一處,家務上細節稍有不到位,都是語言暴力對之,讓李奶奶有時成了驚弓之鳥。還好值得慶幸的是,就算再疾言厲色,老頭也沒有動手打人,只是滿嘴鄙夷、不屑,讓李奶奶不知所措、摸 不著頭腦。有時實在無法忍受,打電話給女兒想讓女兒規勸老頭,卻被老頭怒懟,說家庭如今到此支離破碎的地步都是女兒縱容母親的錯。

如今兩人雖同一屋簷,但分分合合、吵吵鬧鬧沒有幾天安寧。究其原因,除了性格上的難以磨合,終究男人對女人的行為、做派向來不滿,幾十年鬱結於心的怨氣化做點點詛咒充斥於耳,沒完沒了、毫無妥協之勢。

女人的自私,讓男人無法諒解

傳統女人都有奉獻、賢良的一面,所謂賢妻良母,不僅是性格的溫柔、賢淑,還有行動上對家庭自覺地付出。在男人體力付出更多的家庭中,女人為了家庭的長久穩定,對丈夫,對孩子都會主動承擔相應的義務,而不是對男人的健康置若罔聞。文中的李奶奶既不顧全大局,總是以口腹之慾為重,只會得到李爺爺的輕視、痛恨。原本這種輕視還只是隱藏於心,再加上對於逃避帶孫子的行為而間接釀成的後果,直接讓他的怒意傾瀉而出,不可收拾。一個毫無優點而又貪吃的女人,每天在他面前轉悠,他除了怒其無法逃避,只能不時發洩自己的怒意。

責任缺失的人 ,註定得不到尊敬

李老太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人,她除了享受,從來沒有過為家人分擔。這就註定在家庭中難以被尊敬,兒子自然不敢流露,但老頭的言行早已表露無遺,一時也難以改變。也許年輕時因為披上慾望的外衣還能容忍,而老年時再也沒有任何需求,沒有了相愛,只有相殺不斷。

結語: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的言行總會得到相應的回饋。自私與奉獻,畏縮與擔當,在選擇中徘徊,而你得到的果,也終是你選擇的因。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然而年輕時犯下的錯,卻不應該成為老年報復的藉口。也許曾經相愛現在才會相殺,就如同張愛玲說"相愛的人往往愛鬧意見,反而是漠不關心的人能夠互相容忍"。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婆強勢介入兒子的婚姻,讓我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