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會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著名的馬歇爾 森盧堡博士發現的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讓愛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
2.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有一次,在和一對夫妻一起參加活動,聊天時,太太對先生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先生的反應真的就像一堵牆:他一動不動。太太氣壞了,轉向我,嚷道:“看!他總是這樣。坐在一邊,悶聲不響。和他過日子,就像對著一堵牆。”
我問她:“你是不是感到孤單,希望先生多體貼你呢?”在她表示認同後,我試圖說明,“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這種話很難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願望。一旦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他很可能就會覺得委屈並退縮,這樣,雙方的關係甚至會更加疏遠。例如,如果他感到傷心、沮喪,不作任何反應,在妻子的心目中,他就會真的像一堵牆。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有時我們會說“我覺得這不公平。”在這句話中,“我覺得”換成“我認為”也許更恰當。還有些詞彙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打擾、不受重視、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援、無人賞識、被誤解、被利用、被忽略等。例如:“我覺得我被忽略了。”“被忽略”是我們的判斷。此時,如果想獨處,我們就會很高興;反之,如果想參加活動,就會感到難過。
我給大家羅列出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達我們真實的感受,讓對方清楚。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欣喜、甜蜜、興高采烈、精力充沛、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開心、平靜、愉快、幸福、陶醉、踏實、放心、溫暖等等。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害怕、擔心、焦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絕望、傷感、悲傷、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孤單、精疲力盡、不舒服等等。這些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溝通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