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是來自於一名讀者的自述:我的母親在我七歲那年就走了,我以為她會回來,但是從那年春天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我的母親。

我從來沒有恨過母親,因為如果是我在她這個角色裡,也會選擇逃走,因為她嫁的男人不是一個好丈夫,更不是一個好父親。

父親一輩子嗜酒如命,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我都忘記了他因為醉酒被送進醫院急診多少次。

最可怕的不是他爛醉如泥的樣子,而是她酒後對於母親所做的一系列暴力行為。

母親是個傳統的農村女人,她樸實善良,當初是因為父母那一輩定了娃娃親,她才和父親結婚的,可以說母親要嫁給誰是真正從一出生就註定的。

婚後的她特別樸素,在我的記憶裡,母親心靈手巧,為了幫我掙學費,她每天都會做手工活來貼補家用。

可是父親卻不珍惜她,只要有一不開心的事兒,他就會罵母親,如果母親不讓他喝酒,他甚至會拿酒瓶去敲母親的頭。

每次他們打仗的時候,家裡就是一片狼藉,而母親的臉上也總是掛滿傷痕,我很少和父親說話,因為內心對他充滿了敵視感。

母親後來實在忍不下去了,走了,留下了我和父親住在一起。

父親依舊是愛喝酒,只不過他現在撒氣的物件已經轉移到了我身上,他雖然沒有打過我,但經常責罵我。

不知道後來是不是因為爺爺去世的原因,父親變得沉穩了不少,在我記憶裡父親做過最溫暖的事就是下雨天的時候送我上學。

村裡的山路非常不好走,他穿著雨衣揹著我,把我送到了學校,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父愛的溫暖。

可是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心裡暗暗發誓,長大後一定不要找一個像父親這樣的男人。

透過自己的努力,我考上了北京這邊的一所大學,終於走出了大山,也逃離了父親。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父親的因素,我和異性的關係並不好。

但是後來我還是戀愛了,他對我特別好,性格很溫柔,在他那裡我似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父愛。

人和人之間之所以能夠成為親密的關係,進而發展為愛情,並不僅僅是由於緣分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

所以啊,你將來要嫁的男人,從你出生時就已經註定了。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情感物件的互相替代

以上的那位讀者,她所處的原生家庭是破碎不堪的,並且父親在她的孩童時代,給她留下了童年的陰影。

父母的婚姻讓她有些不相信愛情,與此同時父親的所作所為也加重了她對男人的排斥,所以在成年之後她是十分反感男人的。

但是後期她遇到了一個和父親性格完全相反的男人,他溫柔善良並且能夠照顧她,也最終打開了她的心扉。

這是因為她在兒時缺少了父愛,而他恰恰彌補了她心理上的空白和情感的缺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不僅僅男性有“戀母情結”,而女性也會有“戀父情結?。

如果父親在女兒小時候給予她的是一個榜樣的作用,那麼在她成人之後所找的物件一定會與他的父親在性格氣質上面非常的相似。

相反,如果父親起到的是一個反面的作用,那麼他在尋求物件的時候,一定會尋找一個具有互補型人格的男人。

人格塑造後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影響著她對於人格的塑造。

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過: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父母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塑造,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所作出的是什麼樣的行為,包括父母是什麼樣的關係,都會決定著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父母本身是自私自利的,當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爭吵的時候,他們沒有去批評自己的孩子,而是告訴孩子就該去責罵別人,自己就應該享有某種利益,漸漸的就會使得孩子潛意識裡將自私認為是一種正確的行為。

在我們進入青春期之後,就已經具備了愛人和被人愛的能力,在這期間如何去愛人,如何享受被愛是需要別人去指導的,而父母在這期間是起著主要作用的。

人格特徵是一個人行為和生活的基本人生底色,原生家庭對於個體的人格恰恰起著一個塑造的作用。

總之,你將來要嫁給什麼樣的男人,從一出生就註定了,如果你遲遲不敢進入婚姻,始終不相信愛情,甚至在親密關係裡缺乏安全感。

那麼在這個時候你要避免去焦慮,而應該冷靜下來去回憶,在童年時刻那些遺留下來的創傷和陰影。

幸福的關係是可以治癒你的,而不幸的關係則會令你更加痛苦不堪,完善自我,理智地面對另一半,好好愛人。

參考資料:《精神分析理論》、《原生家庭》

The End -

戀愛婚姻心理主筆團 | 用心理學分析愛情、婚姻、人生

1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生談過兩次戀愛,我覺得他沒有忘記前女友,還要不要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