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的結束就像地震,它不僅是一個地殼移動這麼簡單。震後被摧毀的建築,被影響的生活,這些東西還需要重建不是?
親密關係的結束也就一句“分手”的事兒,可是內心那些崩壞的部分,它被看見了嗎?被療愈了嗎?被修復了嗎?
帶著一顆傷痕累累的心繼續生活,能活得像樣嗎?就像地震之後,如果不去重建,一切都是破壁殘垣,你能稱之為“生活”嗎?這個事件對人的影響不大嗎?
親密關係不是談談戀愛、風花雪月,挺重要一個事兒,它不僅有深刻的心理構成,還有存在的重大意義。
全文乾貨,枯燥但頂事兒,建議收藏食用。
01親密關係帶來的挫折,會引發古老的原始創傷
“分手了,我一定要比對方先找到物件”
“前任啥都不好,我便是晴天”
“偶然遇到前任和ta的現任,好不容易快走出來了,現在又陷進去了”……
諸如此類。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個很長古老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
從佛洛依德的角度來講,他認為每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都有一種把爸爸幹掉,和媽媽結合的願望。
人作為—個群居的動物,或者說社會性的動物,我們勢必要活在社會性的人際關係當中。而對於人際關係的型別可以用1-2-3,從簡單到複雜去劃分。
所謂一: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元之爰”,即不分你我,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的愛,又可稱之為“融合之愛”。
這部分我們可以追溯到嬰兒誕生之前那個階段,在媽媽的母體裡,十月懷胎成長為一個孩子。
匈牙利內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馬勒認為,嬰兒出生之後,在0-3歲之間,會逐漸從“融合關係”剝離出來,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個自我意識,形成獨立自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最早年的養育關係是母嬰關係,此時孩子基本上依附於母親,而父親更多是位居其後的。
所以最初的二元關係,我們更願意稱之為獨佔性的關係。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能爬、能走、能跳、能講話了,然後他開始憧憬可以有各種活動了。
這時候他也會發現,好像媽媽也不是隻跟我一個人有關係,除了我之外,媽媽還有第二個人,就是爸爸。這個時候,我們慢慢會從獨佔性的關係,開始進入到三元性的關係。
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人他不是隻愛你一個人啦!你必須要跟別人分享。
所以我們說三元之愛是“分享之愛”,而二元之愛是“獨佔之愛”。
俄狄浦斯情結的問題就在於:TA身處在一個三元的關係當中,但是又希望得到的愛是獨佔的愛。
在兒童時期,你和父母正好形成一個三角關係,不管在哪一段關係中,你都不得不去和第三個人競爭,如果你表現不夠突出的話就會被遺忘或者忽略,這種三角關係的競爭可能會給你帶來依戀創傷。
而親密關係的結束,和對方有新伴侶的可能性,重現了這種三角關係的對峙,會激起你兒童時期的創傷體驗。
從童年時期,積壓在心底的不安全感,也會被重新喚起,分手的痛苦之所以這麼難以忍受,是因為它觸發了童年時你最害怕的事情,那就是被拋棄。
所以,為了迴避這樣的創傷,大部分人分手之後,都希望在自己開始一段新感情之前,對方最好一直孤獨,只要對方很快開始新戀情,就會說:根本沒愛過我,或者,早就出軌了吧!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透過自我成長療愈原始創傷之外,還要搞清楚,為什麼我們無法接納三元之愛。
02 我們把親密關係看得太重要,因為除此之外很難感受到“愛”
我們人類從出生到死亡,都有一個核心:“我”。
我們幾乎所有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服務於“我”。說白了,人都是自私的。
我們極少能夠像佛陀那樣,放下“我”,從內心出發,真正地去利益他人。然而,“愛”的本質,卻是“利他”,是“給予”。這是一對純然的矛盾。
所以,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時常感受不到溫度,因為我們不懂得,甚至不具備這個能力,去主動給與愛,然後感受被愛。
於是,有人給了我們一個引子,叫做“愛情”。它讓你願意為另一半付出,甚至是無條件地付出,無論對方是否有迴應你自己的內心,就是充滿著愛的,你也能夠感受到“愛”。
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有面對伴侶的時候,才能如此不顧一切。面對朋友、同事、寵物,甚至是父母,我們都很難做到這個地步。
親密關係之外,我們很難感受到“愛”。
最近大瓜的主人公ZS就是這樣,透過網上的資料發現,無論是對於寵物,還是自己的孩子,更別說陌生人,她都是麻木的,無法感知的狀態。
想養一隻狗,卻擔心對方咬自己,便問:“能把它的牙齒磨一下嗎?”
兩個鮮活的生命,直接棄掉,僅僅因為和前夫感情破裂,而他們是前夫的骨血。
周圍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據粉絲爆料,她沒有朋友,沒有親近的人……
她的世界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愛情,因此每一次戀愛的終結都會掀起狂風巨浪,相比愛情帶來的感知,其他的一切都是蒼白而冰冷,只有親密關係才能讓她感覺到自己是活生生存在著。
我們被此生的天性—利己,矇蔽了雙眼,會認為親密關係,是我們感受到愛的唯一途徑,所以我們把親密關係看得如此重要,一旦發生變故,帶來的影響也如此巨大。
其實,親密關係只是一把鑰匙,而不是開啟門後,那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不斷自我成長,學習像對待伴侶一樣,對待周圍的一切,那麼“愛”的渠道便會拓寬。
產生、感受愛的方式變多了,親密關係,也不再那麼重要了。
就算親密關係發生了劇變,支撐你的還有很多東西,你依舊可以從其他渠道感受愛的存在,你依舊覺得自己是活著的。
我是你的朋友戴夢令,有情緒疑惑,可以說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