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洞見"的文章,《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深以為然。
兒媳婚後,逢母親節還是給我郵鮮花和蛋糕。之前,和她談過,給爸爸買節日禮物就可以了,媽媽很清楚她們對我的愛,不需要再花錢。兒媳的答話中有生活需要儀式感,令我思考,郵寄物品是遠在外地的孩子們表達孝心和父母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況且母親節和我的生日相隔近半年,生日蛋糕和鮮花都不是平時經常買的東西,亦是表達了兒媳對婆婆的心意。
我們小的時候,最有儀式感的莫過於“過年”。那時,過春節是一年中最期盼的。過了小年就開始採買、準備,年三十下午五點左右‘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年夜飯,年夜飯桌必有魚,寓意年年有餘,那個年代是不吃雞的,當時是我長嫂的講究,雞和饑荒(俗語欠債)的飢音近,而現在雞肉已經重上年夜飯的餐桌,賦予了新意“吉利”。
吃過年夜飯,爸爸和哥哥們又開始忙碌起來,炒瓜子、炒花生、剁肉餡、切白菜、和麵......,這期間’我和小弟弟是最悠閒的,姐弟倆奮力地將涼水泡著的凍梨上的冰撬開,倒掉冰碴把凍梨繼續泡在水裡,隔一會就去摁摁,稍微感覺軟和了就開始啃,最好吃的是秋子梨酸甜口味,現在回想起來過年才能吃到的高檔水果就是凍秋子梨。凍柿子爸爸買得少,那時的凍柿子多數都澀,爸爸和我們都不怎麼愛吃。
晚上11點左右,爸爸和哥哥們開始包餃子,我也上陣,這時候大哥準會揪下一小塊面應付我“去,上那面自己玩去!”,現在每當大哥來我家吃飯時候,我都會調侃他,給我的面劑子太少,耽誤我成為一代麵點師。
哥哥們帶著弟妹在屋外放鞭炮,屋內爸爸把餃子下鍋,餃子出鍋的時間接近12點,聽著外面爆竹聲響,就著爸爸自制的蒜泥吃餃子,是我童年最深、最甜的記憶。
好吃不如餃子
初一的早晨,我和小弟必定是從裡到外、從頭到腳一身新,爸爸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總是在過年前將我和小弟的新衣服準備妥當。新的打扮,是爸爸對我們的愛,也是一種儀式感,蘊含著爸爸對孩子的新年祝福:開啟全新的一年。
維持家庭幸福的秘訣,這個家庭能夠一代代傳承他們的儀式感,幸福感就會一直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