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小學四年級,是典型的學校乾飯人。作家長的,難免看不慣就要嘮叨幾句。這小孩雖然還沒到青春叛逆期,頂起嘴來已經一套一套的。
這不,見他又要出去玩,我剛講了兩句,小傢伙就不耐煩地手一擺:“老爸你別囉嗦了,我作業都寫完啦!我又不想成為人上人,就不用吃得苦中苦啦!”
我有點納悶,因為家裡沒教過他當什麼人上人,也不知這孩子哪裡學來這句話。
可他畢竟還沒有開眼看過世界,他覺得學習就是苦中苦,殊不知世間苦難似海深,他也遠遠想像不到,究竟何為人上人。
我不會笨到跟孩子說教,於是揮揮手就讓他去玩了。但我自己得把道理想清楚:不想成為人上人,就不用吃苦中苦?恐怕苦頭本身不會因為你不想吃就減少。
人生之苦就像條四季常流的河,不吃掉眼前這點細水長流的苦,那這些苦就會匯成洪流,在前面某個地方與你相會,把你吞沒。
1. 其實人生皆苦如今似乎大家都在比慘,70後說我們一路就是苦著過來的,80後說我們這一代啥啥都沒趕上,90後又說我們天天996 甚至 007。
我們都返回頭來羨慕父輩。比如父輩是國家分配工作,一輩子不擔心失業、不考慮跳槽。比如父輩那時候是福利分房,沒有壓在身上幾十年的房貸。
比如父輩年紀輕輕五六十就退了休,早早有了旅旅遊、跳跳舞的幸福晚年,而我們面臨著延遲退休,恐怕都得做到六十五。
不過這些羨慕嫉妒其實都忽略了事情另一面,忽略了父輩在他們那個年代吃過的苦,而那些苦,是我們這輩人難以想象的。
我總算是聽我爸爸說起過他的人生,他小時候跟著爺爺支邊,離開繁華都市上海,去了當時還被稱為北大荒的東北吉林。
中專畢業後他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三線,紮根晉西北山區,投身到國家兵工建設。
三線撤銷後工廠被迫轉型,爸爸後半輩子又為單位軍轉民產品銷路的問題殫精竭慮。他這一生,鑽山溝,扒冰雪,試機床,睡車站,直至退休方得苦盡甘來。
2. 苦難守恆定律上過中學物理的人都知道“能量守恆定律”,意思是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
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類似地,現今有種理論叫做“苦難守恆定律”,它是說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
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想想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這個理論倒也不難理解。
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的情況,就比如說童年得承擔學習知識的苦、被父母管教的苦。
青年有考研的苦、加班的苦,更有前途迷惘、他鄉留不下而故鄉回不去的苦。
成年不必說了,得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苦、房貸車貸還不完的苦。
等到年老退休了,又有身體病痛的苦、陷入孤寂的苦。
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就更好理解了。
比如孩子不吃專心聽課、認真寫作業的苦,就得吃學習成績差、被老師家長教訓的苦。
年輕人不吃上大學時磨合專業、考證考研的苦,就得吃畢業後前途茫茫、無所適從的苦。
作為成人不吃工作勤勉、勇於擔責的苦,就得承擔被老闆訓斥、關鍵時刻眼看他人上位的苦。
等到年紀大了不吃鍛鍊身體、生活自律的苦,就得吃零件早早老化,毛病不斷的苦。
3. 你沒看錯:以質變換量變所以先不要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即便只想求個“穩穩的幸福”,也得用吃苦來交換。
還是那句話:人生之苦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吃的問題。不在前面把該吃的苦主動吃掉,那它就會匯聚到後面,掰開嘴巴給你硬灌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聽到有人悽悽慘慘地說,我吃了一輩子的苦,到頭來也沒落得個好結果。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苦是被迫吃的,是被動的苦。
因為是被迫的,所以是沒有尊嚴的,而這才是最苦的,是苦中苦——不管是被老師數落、被面試官無視、被老闆訓斥、躺在病床上,哪個時刻你是有尊嚴的?
相對應的,是主動的苦。這種苦是你主動選擇去吃的,所以這個吃苦的過程你能保持自尊,甚至在你心裡都不覺得苦,因為你心甘情願。
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也是一位登山家,很早就熱衷於高山探險,曾經登臨珠穆朗瑪峰、西藏的章子峰、新疆的慕士塔格峰以及非洲的乞力馬紮羅等雪山險峰。
說起登山和探險,還是有人不能理解,覺得是件既危險又沒實際好處的苦差事,屬於一些有錢人的遊戲。
那麼那些富人又為何要去吃這種貌似得不到啥好處的苦呢?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傻,相反,那些富人懂得主動去吃苦,吃主動的苦。
有一次王石接受採訪時,恰逢登頂返回,患上了雪盲症,他感慨說:“登山是人生的演練和濃縮,它逼你檢索此前的人生,明白你忽略了什麼。”
“而雪盲那一刻,又想直麵人生的終結,除了黑暗還有死亡,這讓我領悟,如果還能活著回來,我要感恩家人。”
正是這樣不斷地攀登、不斷地探索,讓王石愈發歷練出“泰山崩於前而不瞬,卒然臨之而不驚”的決斷和擔當,影響力超越了成功企業家的範疇。
後來更因登山運動取得的成就,獲得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運動健將”稱號和體育運動最高榮譽—體育運動榮譽獎章,並當選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
這麼看來,吃苦除了數量上的守恆,還有質量上的差異,要看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
這能否帶給我們一些思考:人生實苦,到底有無破解之法?
這讓我想起爸爸教我了一輩子的那句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原來這並不是什麼人際交往的謙讓法,而是護佑子女順利走完人生、逃離困頓的大智慧!
用高質量的主動吃苦去換取你後來的安穩和幸福吧,那才是破解人生之苦的不二法門。既然苦難守恆,反正都得吃苦,選擇哪種,決定權其實在你自己手上。
對於那些你主動選擇的,甘心去吃的苦,就讓我們換個詞吧,叫它修行。不為修來世,我們修今生。
正如周華健《風雨無阻》裡唱的:提著昨日種種千辛萬苦,嚮明天換一些美滿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