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原本以為2021年會好一點。”
我:“結果呢?”
朋友:“結果還不是要活下去!”
是啊,在生活中掙扎的我們似乎沒有過多的選擇權。
01
#成年人的眼淚沒有那麼重要#
兩天前,親戚家的小孩來玩,突然間大哭起來,誰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但是全家輪番去哄,好說歹說,外加去生日去迪士尼玩,才讓他停下來。
我在一旁看得心驚,一個小孩,哭一下,為什麼這麼多人在意?成年人的眼淚卻被當做洪水猛獸?
想起之前在網上#告訴我媽我有抑鬱症後#的話題,影片中當女孩告訴媽媽,她有抑鬱症,並且在過去的7年中,一直有自殺傾向後,畫面外的聲音是這麼說的:
“你總是陷入這樣的困境中。你這樣都多少年了,你說?你說‘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有說‘我不想要這樣做’,你就不能自己忍著嗎?”
“你就不能自己忍著嗎?”
小孩子的眼淚才會引起重視,成年人的眼淚只會讓你顯得軟弱。
我記得網上有一個問題是:“年輕女子害羞,中老年大媽潑辣,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彎道超車結果?”
彎道超車?
首先說明,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不一定對,因為每個人都各有個性,不能一味判定少女都是嬌羞的,大媽都是潑辣的。
但我還是想說一句話,沒有完成彎道超車的人,你都看不到了。
《三十而已》裡,顧佳有一句名言:“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不彎道超車行嗎?孩子誰生?教育誰管?喪偶式育兒的大旗誰來扛?
哪一個女性活到成年不是一身鎧甲?潑辣?那是上陣殺敵的殺氣!
02
#你上一次人前流淚是什麼時候?
說到顧佳,她蛻變的契機是生娃,那其他人呢?從什麼時候起,你第一次聽到那句:“自己忍著!”
我的契機是第一次工作的時候,年紀輕不懂事,工作上出了差錯,打電話回家訴苦,一開始我媽倒是安慰我很多,但到了後面,話鋒一轉:“你已經上班了,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好啊,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聽得我心頭一跳。隱隱知道這是我媽在關心我,告誡我要堅強,但情感上還是感到陌生,工作了,就要獨當一面了?
果然,#社會人#不是個好詞。
以前聽人說學校是象牙塔,但總想出去,現在才知道,學校最讓人懷念的,是總有人關心你的錯誤,老師、輔導員、班長,比你都怕掛科。
但工作之後,才知道,錯誤是自己的事。
工作多年,漸漸地,眼淚往肚裡咽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漸漸地,周圍人都這麼做;
漸漸地,哪位成年人要是找我傾訴負面情緒,我心裡也會不耐煩,然後心想:“你不會自己忍著嗎?”
我們究竟還是成為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誰不是在負重前行?為什麼我要當你的情緒垃圾桶?
03
#忍,是成長的代價#
我記得《老友記》裡面,羅斯曾經遭遇到打擊,一蹶不振,不停地5個好友抱怨,輸出負面情緒。
好友們知道他的狀況,但實在忍受不了他的情緒,就把他像皮球一樣互相推諉,最後推到他前女友瑞秋那裡。瑞秋忍無可忍,用近乎哀求的語氣說道:“羅斯,找個心理醫生吧,他們收費貴是有原因的!每小時幾百美元的收入才能讓人忍受你不停地抱怨。”
這麼一看,是不是讓人覺得心涼?往日裡,朋友們相處得親密無間,但自己有了負面情緒,難道都不可以向她們傾訴麼?這和有福同享,有難不同當有什麼區別?
《奇葩說》我沒有看,但我知道他們辯過這個論點: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但我其實更想問另一個問題:成年人的崩潰不藏起來怎麼辦?讓領導同事看到你脆弱的一面?讓朋友忍受你的負面情緒?還是讓父母一直看著無法振作的你?
在開頭那個抑鬱症患者的影片中,女孩表示她知道上一輩和她這一代對於“心理健康”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沒錯,上一輩人的認為他們可以忍受戰爭、忍受動盪、忍受飢餓,現在你們什麼都有了,卻說自己有抑鬱症,不是矯情是什麼?
所以,“忍著”就成了一種優秀的傳統,一種值得讚歎的美德。作為一個朋友,我幫助你走出負面情緒的支柱,但不是你傾倒情緒垃圾的垃圾桶。
我私以為女孩母親說的也有道理。在影片中,她說女兒一直在尋求別人的幫助,但又說自己不想做事情。和這樣的女兒如此相處7年,我想即便是心理醫生也有不耐煩的時候吧。
如果你生病,那就需要良藥、需要良醫、需要良友,需要溫暖的家庭,但最主要的,是病人要自己振作起來,配合治療,一切才有意義。
不分場合就哭的人,是小孩子,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了,一顆糖、一張遊樂園的入場券、一句安慰的話,就夠了。
但對於成年人來說,我們要的不是糖果、遊樂園入場券或者安慰的話,而是小孩子想不到的東西,那“哭的時候也要笑”就是這份自由和力量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