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不僅停留在兒時的記憶,更是一直在進行的,每年都經歷的重要節日。
好多人抱怨年味淡了,或許就是對記憶太執著了,總覺得兒時的年是最快樂的。
每個地方都有對年不同的熱愛和風俗。換一種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找一個理由兒時玩伴聚在一起。雖說是和往常一樣打牌,說說家長裡短,不一樣的是內心喜慶的共知和新年的期許。
許久未見的親戚朋友在過年時聚在一起,說著未來,望著過去。與其說是展望不如說是推心置腹的疏導過去一年的煩悶和未來一年的規劃。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這種盼望甚至比拿一張獎狀還濃烈。每年臘月二十左右,寒假開始,孩子們的年也開始了。最喜歡的就是北方這裡的年集,各種煙花爆竹,小吃點心,春聯福字。趕年集的錢都是從長輩那裡討來的,奶奶喜歡讓我們給她磕個頭然後給5塊壓歲錢。蹦蹦跳跳的和小夥伴們去趕年集,買些價格低廉但是饒有趣味的煙花,看些龍飛鳳舞或者蒼勁有力的春聯。多數是看不懂,但是過年的味道滿滿的。
年三十的下午開始貼春聯,那時候哪裡懂上聯和下聯,看著哪個像就貼哪個,反正字數都一樣。等到長大後懂得了才發現每年過年都會有的人家貼倒的,春聯雖然倒了,但是過年的味道依然沒變。傍晚時分一家裡的三歲以上的男丁要去“請”已過世的老人回家過年,磕四個頭,家裡貢品擺好。這裡不關乎迷信,更多傳承的是一種孝道,君子務本,本就是大樹的根,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那時的春晚是一道非常美味的開胃前菜,大家都有共同的期待。不像現在幾乎就是年夜飯的背景音!年三十不管老少都不會早睡,俗稱守歲。等著凌晨12點的時候開始放鞭炮,這時候的鞭炮最響燃放的時間也最長。整個村莊籠罩在鞭炮聲中,甚至隔壁的年味也從遠處傳來,整片天地炸響,洋溢著快樂的氛圍。
大年初一比誰起的早,又是一陣鞭炮聲鳴,一個辭舊歲,一個迎新年。吃過餃子,家裡未過60的男女都會出去串門,這時候是要分男女兩隊。幾乎是每個姓氏宗族一支小隊伍,村裡挨家挨戶的拜訪年長的老人。
大年初二是孩子回姥孃家的日子,這時候的孩子是最開心的。姥娘一般準備了很多好吃的給外孫們吃。初三我們這裡的風俗是去姑姑家。那時候交通工具簡陋,一般超過10里路的都要騎上1小時。大多會留在親戚家吃飯,小時候的我們也算嚐遍了農家菜,不像現在到處都是飯店的味道。
如今的走親訪友似乎變成了禮品的互換,大家都忙於工作,少了秉燭夜談,多了逢場作戲。應該不是年味沒了,而是人情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