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年少時渴望遠方,成年後卻思念故鄉!又有詩詞雲:“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故鄉,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最醉人的回憶,那是我們對世界的第一印象,那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那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其實,最主要的,那是我們父母在的地方。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員流動的頻繁,家鄉容不下肉身,他鄉留不下靈魂,成為大多年輕人的常態,其實,這之間,是間隔著我們深深思念的父母。

大多人會選擇在年輕時,外出拼搏闖蕩,在年老力衰的時候,回到家鄉去安享晚年,這種想法,成為大多數人的內心真實想法。

可是,這個世界,大多想法永遠停留在想法階段,無法固化成行動,數十年都再回故鄉,隨著父母老去,其實大多關於故鄉,往往已物是人非。

但是,在年少階段,貧瘠的現實,在豐滿的理想對照下,故鄉的一切都那麼蒼白,逼迫著我們向外走,向大城市遷徙,能在家門口成家立業,發家致富,只能成為極少數人的選擇。

自古至今,讀書都是改變人生最便捷的路,不停輾轉求學,然後在外面就業,結婚生子,考量到孩子的教育,將戶口外遷,故鄉,逐漸成為一個心靈深處的自留地。

在你遠離的同時,又不停有人進駐,人類的遷徙,有著規律也無跡可尋。

就像故鄉,其實是不好界定的,每個人的故鄉,其實和其他都是無法相通的,人類的行為,只能互相理解,其實無法共通。

父輩的故鄉,在孩子心中,是難於理解的,子女的故鄉,或許只能父母發一處暫留地。

或許,每一個人的出生地,孩提生活的地方,就是我們的故鄉,即使是姊妹,每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樣,從而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思念也不一樣。

故鄉為什麼會深深印刻在我們的生命中?

有可能是那一棟老房子,老房子背後的青山,村莊前蜿蜒的小河,河山那時光斑駁的老橋,山村中冉冉升起的那一縷炊煙,一頭老黃牛,或者是那一片五彩繽紛的稻田……

這一切,為什麼會勾起我們最深的回憶,是因為我們的童年,有太多的美好時光,播撒在這些地方。

少年人的眼中,世界都是美好,年幼的心,從來不承載哀愁。成年人的心,大都枯燥而無趣,生活的重壓下,只有柴米油鹽,沒有了嚮往和遠方。

成年人回鄉,發現的大都是改變模樣的地方,那些日漸消失的老房子,那些逐漸少去的老人。少年人回鄉,只要父母安好,故鄉基本不會變樣?

古語有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只要父母安好,父母健在,老屋就還在,親情就還在,童年就在,回憶就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才是我們永遠的故鄉。

父母,也是我們瞭解故鄉的的視窗,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記錄著故鄉的變化。

哪家嫁女討媳婦,哪家老年過世,哪家新添人丁,那條路硬化了,誰在哪裡高就創業,那就又發生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記錄在父母的日常中。

父母絮絮叨叨,就是“鄉愁”的具象。父母的關注,就是我們的難忘。人生路遠,可能每個人在追逐遠方,又在渴望回到家鄉!

當父母不在的家鄉,那麼,那片生養我們的地方,還能剩下什麼?還有什麼值得我們留念的呢?

父母不在的故鄉,要麼父母跟隨子女,換了地域生活;要麼父母已經離去,從此只能停留在子女的記憶中。不管哪種情況?沒有父母的故鄉,一般子女都很少再回去。

故鄉有紅白喜事,要麼到場吃過晚飯就離開,要麼會在親戚家借住一晚。

那些瘋長的野草,那些荒廢的路徑,那些物是人非,那些熟悉鄉音下,但顯得陌生的面容,故鄉,隨著父母不在,顯然是回不去了!

隨著社會結構的打破建構,常年漂泊的人,隨著年齡增長,隨著父母老去,有一個叫“鄉愁”,逐漸在我們的地點中消失。

“總把他鄉當故鄉、此心安處是吾鄉”,隨遇而安的想法,逐漸填滿漂泊的生命。

鄉愁,逐漸過渡成段記憶,隨著時間的模糊,記憶僅僅是回憶!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成年人的感情,勢均力敵,利益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