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過的一本心理書籍是武志紅的《為何你總是會受傷》。
從這本書中,看到一個心理學的名詞“共生”。
“共生”指的是家庭的某些成員,互相依賴,互相傷害,互相離不開,糾結糾纏理不清。
不知道這個名詞之前,有些狀況好像不能解釋,不能理解。知道了這個心理名詞,有些情況有些新聞事例就能夠了解,就好像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樣的共生狀態是每個人都意識不到的,看到這本書我才能意識到,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處理,或者避免發生。
很多人內心受到傷害隱藏極深,躲藏在潛意識,可能個人並沒有意識到。
傷害極深,這樣的傷害會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爆發出來。有些行為、有些情緒爆發出來的時候,根本不能解釋。
就好像在說我也不懂,我為何會這樣啊?
受傷了就是受傷了,如果意識不到,可能會影響日常行為,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或者說影響不好,讓人議論紛紛。
有時候感覺內心受到煎熬,但是很難擺脫這種痛苦。
這樣的狀況就可以多看看心理書籍,看心理書籍更加了解自己。
有時候看到書中說的某個點,就會很認同:對啊對啊,就是這樣的情況。
還有一本書是《非暴力溝通》,作者馬歇爾·盧森堡,他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可能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就感覺很焦慮,然後忍不住跟孩子吼。
就是感覺這樣的自己,不算是很好的狀態,情緒不穩定。
吼完以後,又要跟孩子道歉。如此反覆,很不正常。
看新聞,看到別人因為作業問題跟孩子鬧矛盾、或者血壓升高進醫院,突然就很理解了,因為自己的狀態也類似。
然後我就找到這本《非暴力溝通》看,發現和孩子溝通說話,注意的事項也有很多。
發現很多時候,需要做父母的調整、調節,因為他是孩子啊,他不懂。
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還看了一本《非暴力溝通實踐篇》,對於理論是掌握了,但是實際操作問題,還需要機會實踐。
最後,還看了一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因為情緒的問題,發現自己的性格缺陷。
自家的事情自己知道,很多問題都有跡可尋。
書中的內容是講述如何發現自己的性格缺陷,以及如何修補。
首先,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就是客觀存在有毒的父母,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其次,我們要尋找家庭的根源,就是很多問題會發生,這些問題在原生家庭中都會有跡象。
結果,找出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了,我們終有一天會和原生家庭和解,我們終有一天會和自己和解。
書中比較多的案例,很多情況可以類比,我是為了找到問題所在,才看這本書。
家庭和諧其實是普通人家的標配,但是往往都不如人意。
所以,就算是不和諧的家庭,也要勇於面對,積極解決問題。
在過去一年中,我看過的心理書籍就是這三本,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