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人的一生到底追求什麼?有個高贊回答這樣說:“取悅自己。”
人的一生短暫而匆忙,能在匆匆忙忙的日子裡,遵從自己內心,為自己而活,是一件特別難得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生都在忙著取悅他人,惟獨忘記取悅自己。
壹
朋友劉文四十出頭,性格開朗熱情,是我們單位的“後勤部長”。
工作中他任勞任怨,無條件幫同事們做好事。他家離單位就幾分鐘路程,住的遠的同事下班後有什麼事,他都會無條件幫忙,收拾水電或者搬家,一個電話,劉文隨叫隨到,甚至值班這種事,只要有人說一聲,他也不辭勞苦。
妻子看他毫無原則為別人付出,氣到不行,經常跟他吵架,可劉文的解釋只有一個:怕同事對自己有意見。
劉文覺得,多花些時間和精力在同事身上,就能得到大家的尊重,這讓我想起郭冬臨的小品《有事您說話》。小品中的郭子,為了幫領導買火車票,寧願犧牲和家人過年的時間,大半夜抱著鋪蓋去排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取悅症”,就是始終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便自己特別為難,做不到,也要假裝自己能做到。
犧牲自己,取悅別人,是生活中許多人的寫照。
總是圍著別人轉,忙著取悅別人,卻惟獨忘記自己才是最該取悅的那個人。而且到頭來,不喜歡你的人照樣不喜歡你,想離開你的人依舊留不住。
快樂了別人,委屈了自己,搭上了時間和精力,傷害了與家人的感情,這樣的付出一點都不值得。
貳
蔣方舟曾說:“我覺得所有天才兒童都是對於成人世界的一場獻媚,我一直要逃避的事情就是這個。”
蔣方舟7歲寫作,9歲出書,被稱為天才少女。可她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活在取悅別人的怪圈裡,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小心翼翼。
她見長輩,明知道對方說的是錯的,卻要違心地表示贊同,明明是別人錯了,她也會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說20多個對不起。
在節目《圓桌派》上,她和徐靜蕾的表現就截然不同:徐靜蕾獨立自信、侃侃而談,蔣方舟卻膽怯自卑,拘謹迎合,每當嘉賓之間發生爭論,她就會不知所措地用自黑的方式討好每一個人。
所以,她活得特別累,不敢說出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沒有自我,總害怕別人不高興。
有人說:“悅人如捕風,最容易落得一場虛空,悅納自己,才能羽翼漸豐,優遊從容。”
取悅別人,就是一種自我消耗。
當自己挖空心思一味地想讓別人高興的時候,失去的是自己的快樂:自己會忐忑不安,會心神不定,會一直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好。
如果別人不高興,就會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以為是自己造成的,心裡充滿內疚,然後不斷進行自我懲罰。而這樣的自我懲罰,會讓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優點,不值得被愛,對自己充滿懷疑。
每個人來世間一趟,都應該去體驗生命的美好,但總是取悅別人,只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
叄
前些天,56歲的蘇敏阿姨開車“私奔”衝上熱搜。
因為是個女孩,從小就一直在父母要求下為弟弟做各種犧牲,不是幫他們洗衣服,就是幫他們收拾房間;
結婚以後,丈夫不懂得體貼蘇敏,晚上總是霸著電視,蘇敏只能等他睡了才看會兒自己喜歡的節目;
哪怕蘇敏包攬所有的家務,可在經濟上,丈夫卻跟她實行AA制;好不容易女兒長大結婚了,還要幫忙帶孫女……
忙忙碌碌半輩子,蘇敏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活過,都是在忙著為別人付出。終於,無意間刷影片看到別人的生活後,她才發現,原來,除了忙著取悅別人,女人還可以為自己而活。
就這樣,蘇敏再也忍不下去了,她下決心一定要為自己活一次:2020年9月23日,她駕著塞滿物資的汽車,走上了“私奔”的路途。
這次旅行無疑是是蘇敏的一次重生,雖然旅途充滿辛苦,但她的世界變得五彩斑斕。
伴著藍天白雲,在湖邊吃飯;在洱海邊認真拍照;與同學一起喝茶;與朋友一起出遊……生活再也不是忍耐付出,變得充滿樂趣和歡笑。她不用再為別人考慮、討好別人,只想著自己想去哪,想看什麼樣的風景。
演員宋丹丹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她忙著取悅別人,卻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得不到,如她所說:
“過去我總是不遺餘力地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標準,‘我夠好吧’成為口頭禪,但常常感到被輕視。現在我會說‘這就是我’,卻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每個人,都會擁有很多個身份,或是爸爸媽媽、或是老公老婆,或者領導下屬,但不管在哪種身份標籤間切換,都不要忘了一直要愛護自己、讓自己過得開心。
常常說,悅人者眾,悅己者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采,懂得取悅自己的人,才能做到不卑不亢、抬頭挺胸,而後心無旁騖一路朝前奔跑。
這樣的人,才會永遠散發出自信、淡然的光芒,這樣的人才是和這個世界不斷交手、不斷過招後的人生贏家。
推麼推寫手:米粒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