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會因此而忙碌,親戚還是照常走動,可是感覺不到過去濃濃的年味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到底是年味淡還是人情淡了,為了方便對比,做以下描述:
爺爺小時候的年味,和走親訪友。(五十年代初期)
生活背景爺爺的姐妹弟兄共四人,爺爺排行老二,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一個弟弟。
我太爺種地,有時候去做工,太奶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侍弄牲口(太奶裹過腳,一米七的大個,行動不是特別方便)。
所以爺爺從小就被當做大人用,小時候沒穿過合適的衣服,鞋子是太爺的穿剩下,因為太爺是家裡的頂樑柱,要出去做工,總得穿的像樣些。
有的天氣不冷的時候光腳下地幹活,因為捨不得把鞋子弄髒。
因為孩子多,掙的不夠吃,基本不指望有什麼葷腥,能吃飽就行。所有就指著過年那點油水,家裡人肯出力,過年就好過一點。
有的家庭條件不好的,備年貨的錢都是借的,肉也是借的,糧食也是借的,等年過完就要還債,從年頭還到年尾,到了另一個新年,就在接著借。
過年的準備只要到了臘月就開始預備東西了,整整一個月。
爺爺說,那個時候東西不像現在那麼豐富,頂多就是準備雞和豬肉(據說豬肉都是聽說哪要宰豬都去等著,要不就只能等集,那時候沒冰箱,容易壞)。
再把糧食打成面,蒸一些饅頭,自己吃雜糧的,好面饅頭都是用來招待客人的。
(好面就指的現在的白的精糧,雜糧的顏色偏暗,吃起來比較刺嗓子。)
再備些生瓜子,生花生,有些人家有那種黃糖塊。
除夕的當天大人還要幹活,小孩就盼著哪家放炮好去撿炮仗,等各家喊了才回家吃飯。
等晚上一家人吃餃子,不捨的多吃,都是就著雜麵饅頭。
吃過飯,小孩玩小孩,大人就在一旁聊天。
在晚點就直接熄燈,邊烤火邊說,坐等著天昏昏亮,好放新年的第一個炮仗,討個好彩頭。
小孩們就躺到床上,想著初一的新衣,心裡十分高興。
(其實就是一個布褂子,爺爺描述說,就是大布衫子,用來罩著裡面的棉襖的,因為跟現在的鴨絨襖不同,那襖是布面的,要從初一穿到二月份,髒了沒有可以更換的,就在外邊罩一個比較鮮亮的布褂,方便洗,破了也好補。)
走親訪友初一拜年走親戚,這家給點東西,那家給點的,裝的滿滿的。
初二還是走親戚的時候,一大早就起來,不吃飯,拿著一大堆東西,多遠的路都走著,等走到就吃中午飯了。
我問爺爺,那時候沒有電話,他們是怎麼知道你們會去?而且還提前備飯?
爺爺說:“那都不用說,初二走孃家誰不知道,不管你啥時候去,備好的東西,都餓不著!十一點到就十一點開吃!兩點到兩點開吃!都是這!”
那時候雖然交通不便,通訊困難,但絲毫不影響親戚之間的感情,見面很自然的就嘮了起來,家庭瑣事,田間地頭等等。
等吃完了,不管是不是主家的人,一律跟著收拾,其樂融融。
再有就是孩子最喜歡的壓歲錢,原來的孩子多,錢少,錢給了小孩,大人都要走了,因為還要回禮不是,這樣一看孩子多的自然就佔便宜。
不像現在一家就一個孩子,你給我多少,我還多少,相當於換換錢。
晚上有的時候還會留著吃,但大人大多都要趕回家(你們一定好奇,為什麼不留下吃,可以省家裡一頓,那是因為要回家喂牲口,和家畜!)
爺爺說那時候人不吃也要讓家裡的牲口吃好,全指著牲口犁地,那是勞動力,家畜就更不用說了,可以換錢,改善生活,所有趁夜也要趕回去。
接著幾天走親訪友,肚子裡自然也就多了些油水,光吃別人的,賺別人的錢也不行啊!總要還回去!
等一些遠親趕來,爺爺和姑奶們就不能像在別人家當客人一樣了,吃飯要等客人吃完才行。
對比現在之前備年貨比較難,現在超市只有三十晚上放半天假,其餘的都正常上班,客人隨時來隨時去超市買新鮮的。
新衣服也隨時都能穿,不用特意等到過年。
因為交通的便利,不用再早起餓肚子走親訪友了。
總結年味淡了,是因為人情淡了。爺爺認為年味淡了,是因為人情淡了。
年味淡主要原因是生活也條件好了,不缺吃不缺穿。
人情淡了是因為年輕人工作忙了,很難聚齊,家裡的孩子少了,熱鬧勁也就下來了,好不容易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也沒有過去那烤火聊天的場景了。
你覺得年味淡了嗎?年味淡的原因是因為人情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