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想在這個大千世界生活、生存,在身體和心理方面一些基本的需求是需要得到滿足的。比如,身體有基本的需要:水、食物、空氣等。心理也有基本的需要:被愛、被認可、被尊重、被接納、與人連線、自我價值、自由、獨立、創造,等等。
不良情緒是未被滿足的內心需求發出的訊號
當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產生開心、愉悅,滿足等正面、積極的情緒;當我們的需求得不到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憤怒、沮喪、失望、恐懼等不良、消極情緒。根據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瞭解到情緒是我們內在需求能否滿足而發出的不同形式的非語言訊號——正面情緒是需求得到滿足的訊號,負面情緒是需求未被滿足的訊號。所以,負面情緒本身並不是負面的,只是用非語言的訊號告訴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謂的“正面”和“負面”只是從個體感受的角度對情緒進行的一種劃分。
如果你瞭解到這些你就能夠把負面情緒看成是需求未被滿足的訊號,而非你的敵人,你就不會去壓抑、去消除、去對抗、去隨意發洩你的情緒。而是會去了解、去發現自己的需求、滿足自己的需求,去尋找能讓自己需求滿足或轉化情緒的有效方法。內在需求得到滿足,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或轉化成積極正面的情緒。
在我帶領的“家長自我成長小組”中,有一對夫妻,在七夕節的早晨丈夫對妻子說:“今天給你買束鮮花吧!”妻子說:“不用了,買束鮮花也不實惠。”晚上下班,妻子一路上看著天上的雲彩感受這樣美好的畫面,心情非常愉快!回到家裡一看丈夫還沒有回來就打電話,結果一連打了幾個電話都沒人接聽。後來丈夫回了電話,說是朋友一起去吃飯,手機在靜音上沒有聽到電話鈴聲。並且問妻子要吃點什麼,回去的時候給她捎回去。
妻子的情緒一下子就從非常愉悅到憤怒失控,甚至殺人的心都有了。丈夫吃完飯回家的時候給妻子捎了夾饃。妻子看到丈夫回來,就已經滿腔怒火,抬手就把夾饃扔了出去。
第二天兩個人就開啟了冷戰、熱戰交替的模式,因為七夕節這件事情,兩個人足足爭鬥了一個多月。
丈夫搞不明白,出來吃飯這是多大點事呀,那一桌的男士不是都沒有回家去陪老婆,不是也都沒事嗎?怎麼這樣件小事就要死要活的。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爭吵,本質上都是因為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引發出憤怒、怨恨、責備等情緒引發的。
在團體中大家幫妻子看到她憤怒的情緒背後都有哪些的需求沒滿足。
1、陪伴的需求
對於七夕節,妻子心裡是有期盼的:她好期待和丈夫一起度過這個七夕節,丈夫送不送禮物不重要,重要的是兩個人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妻子心裡還有好多話想對丈夫說呢,結果妻子等到的是丈夫陪朋友去了,妻子需要陪伴的這個需求就沒有得到滿足。妻子覺得很委屈。
2、我在你心目中是重要的需求
丈夫陪朋友而不陪自己,接下來妻子就會想到: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麼多,我還沒有他的朋友重要,這樣一想妻子內心更加生氣,為什麼他寧願去陪朋友吃飯也不願意在情人節陪陪我呢?妻子心裡可能還會猜測,在他心裡我是不是一點也不重要?結果就越想越氣,越想越憤怒。
3、強烈的情緒和過激的行為是有質的區別的
不管情緒有多麼強烈只要不見諸行動就不具備任何對他人和自己殺傷力。殺人的想法都有了這句話聽起來很過激,但是它是在表達一種極其憤怒的情緒,所以它是一種訊號。說明夫妻之間積聚了很多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所以夫妻之間存在著很強的對抗和攻擊性,這件事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如果能夠學著把情緒看成是一種訊號,我們也就不會再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它們,而是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解讀和理解這種訊號上。
怎樣在發現和表達自己的需求?
1、覺察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內在情緒,卻沒有辦法很好地表達出來,那是因為情緒是一種非語言訊號,所以,我們需要給情緒命名,給情緒命名的過程,其實就是把情緒從潛意識層面帶到意識層面的過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
2、思考情緒產生的原因,發現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
將情緒與情緒產生的原因聯絡在一起,就像前面例子中的妻子,她憤怒的情緒背後藏著我需要你的陪伴、我希望我在你的心中是重要的、看到並認可我為這個家的付出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
3、恰當表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介紹的“我句式的表達”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我”開頭,用以下四個步驟來表達(以上文中的妻子為例)
1)陳述事實:今天是七夕節,我一到家發現你不在,打電話你又不接,當你回過來電話時,卻說和朋友一起吃飯去了。
2)表達感受:我當時心裡一下子就火了。
3)表達需要:我原本想著我們倆一起在家裡吃吃飯、聊聊天,我還有好多話想對你說。
4)表達期待/希望:我希望你以後在家能多陪陪我,最起碼我能感受到在你的心目中我是重要的,這樣我就是累點也會覺得是值得的。
當內在需求被看見、被表達表達,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或轉化成積極正面的情緒,我們就會把注意力放在怎樣滿足自己需求或轉化情緒的有效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