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我一直在直播,給學員講課。
有人問我:沈老師怎麼做到在那侃侃而談,講一兩個小時的?
說實話,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仔細想想,有時候我一天講話甚至超過六七個小時。
經常看我文章的老鐵應該都瞭解,沈老師以前是個比較內向的人。
有意思的是,我這個內向的人,居然講課、演講,可以達到好幾個小時,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每次我一說我是個內向者,大家都不相信:沈老師你哪裡是內向,明明是在養精蓄銳。
我聽完一笑了之。
1我自己清楚,我的確不是內向,只是相比較一群人的無價值聊天,更喜歡一個人獨處思考。
記得初次工作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個人呆在自己的工位上,平時也比較獨來獨往,不怎麼參與辦公室的閒聊。
於是,辦公室的同事、領導就覺得我是個不善於表達、內向的人。自然而然,覺得我的工作水平應該也很一般。
但在一次會議上,我發表了自己對於專案的看法,由於在前期所做的準備工作充足,所以我的看法也比較成熟獨到。
領導對我一下子刮目相看,還說我這是深藏不露,平時都看不出來。
我這哪是什麼藏拙啊,只不過是我的工作方式和普通人不太一樣,更加習慣自己一個人默默努力,再尋求契機,一下子爆發展示出來。
如果你進入一個公司,想知道哪些人比較厲害。
那就去看誰一做事就立馬進入狀態,不容易被外界干擾,你站在他旁邊和他說話,他基本不理你,非要你加大音量或者拍他。
不難發現,很多人對於所謂的“內向型”人,有一種偏見。
內向的人,不愛說話、不會表達、不合群、沉默寡言,多數是個“loser”。
而外向的人,更加善於表達自己,能夠迅速融入集體,更容易成為“成功的人”。
我曾經也因此困擾,且試圖讓自己融入大家,爭取做個“外向型”。
結果真的是徒勞,去主動尋找別人說話,強硬融入別人,反而會讓自己焦慮不滿,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多次嘗試之後,我算是放棄了。
放棄所謂的外向、所謂的融入,繼續做我自己的事情。
因為常常有很多自己的時間,我也會做很多自己的事情,比方說工作之餘幹自己的副業,後來一個月副業收入5萬多,超過主業。
獨處不是孤僻,而是一種選擇。
只有獨處的時候,我們才能全身心地做自己的事情,朝著自己的目標穩步前行。、
2獨處,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這是一項稀缺的能力。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公司裡部門聚餐,十幾個人在一起吃飯;
一群人在KTV唱歌或者在一些酒局上,明明人很多,在當時也能融入進去,但結束後,內心卻感到空落落的。
記得之前羅永浩講過自己的經歷:你們別看我站在臺上能扯淡那麼久,其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
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一群人狂歡遠不如一個人獨處時候更受益。
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生活方式非常“別具一格”,他住在城郊,四點左右起床,九點睡覺,堅持早睡早起、跑步、寫作,很喜歡一個人獨處。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裡談道:
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
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
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很多人並不能認識到獨處的價值,殊不知獨處才是提高個人價值的最佳途徑。
3與自己友好相處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縱觀身邊的人,大體分為這麼幾種:
第一:完全不能接受獨處,喜歡人多熱鬧的感覺。
之前看過一個企業家,因為不能接受獨處的孤獨感,專門花錢請“朋友”在家裡開派對、玩耍。
結果疫情期間,人員無法聚集,他也患上了很嚴重的心理疾病。
第二:喜歡一個人“偽獨處”。
什麼意思呢?
一個人躺在床上玩手機、刷劇,也不喜歡和別人交流,認為這是很麻煩的事情,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做的事情都是些沒用成長性的事情,還要美名其曰這是高質量的獨處。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是這個狀態。
第三:真正意義上高質量的獨處。
一個人獨處,總能把事情乾的很漂亮、完美,週末的時候,也不忘健身、學習、覆盤。
第三種的獨處是很難進入的境界。
人就是這樣,要麼選擇孤獨,要麼選擇平庸。
獨處是選擇,是自發認識自己最好的途徑。
和大家分享幾個獨處的小技巧:
1)一個人的獨處,更要有所規律、計劃,比方說我每天早起運動半個小時,接著吃飯、工作......有條不紊執行,保證效率。
2)既然有計劃的獨處,那就要執行起來。要麼是對自我成長有幫助的事情,要麼是能夠賺錢的工作,而不是在家躺著,那不是獨處。
3)做工作、有助於成長的事情,也要有所結果。思考做這件事是帶給你錢還是其它隱形成長幫助。
4)如果不知道做什麼,那就學會閱讀,讓自己成為有思想的人。
而往往那些真正不愛說話的人,思想是最性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