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週末,趁弟弟在家,把家裡進行了底朝天的大掃除,算是過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掃除。

這段時間很忙,撕日曆這件事很容易忽略。今天一看日期還停留在1月5日,便一口氣撕到24號,這種事還是第一次幹,不知道咋的有點點難受。好像被撕下來的每一張日曆問“你今天博學了嗎?”,讓我不禁聯想到“社會時鐘”這個詞。

“社會時鐘”是美國心理學家伯尼斯·鈕加藤提出的,說的就是每一件事都像被標價一樣貼上了時間標籤,比如什麼時候該上小學,什麼時候該第一次戀愛,什麼時候該結婚,什麼時候該生孩子,什麼時候該賺到第一個100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在什麼階段、什麼年齡就應該幹什麼事”,這些“社會時鐘”就像是鋪好成功之路的軌道,一旦偏離就是“脫軌”,就是loser,就是另類。

(一)你脫離了“社會時鐘”了嗎?

圖片來自網路

沒有什麼是完全正確的,也沒有什麼是完全錯誤的。

“社會時鐘”也一樣,它定義了成功的正規化,讓一群人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幸福,也讓一群人悄無聲息地戴上了枷鎖。

知乎上很多這樣的問題,“古人說四十不惑,但是我現在都還沒想明白活著的意義,我該怎麼辦?”、“30歲還沒結婚,是不是就不配活著了”、“25歲一事無成,我還要活著嗎?”,看到這些問題很迷惑,我不知道提問的人是不是除了飽受困擾外,是不是有抑鬱症狀,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他們很痛苦,以至於都會以生死來提問。

最近和朋友年前聚餐,朋友說過年想去三亞度假,我詫異地睜大了眼睛。她是一個那麼孝順、傳統的人,怎麼會想到去三亞過年。朋友說,不要詫異,現在過年可不是過年那麼簡單,我怕過出抑鬱症來。朋友,過完年就是32歲,有房,有車,但是單身,為什麼要說但是呢?因為32歲還是單身就是家裡的眼中釘,肉中刺,是“社會時鐘”的“脫軌”者,每個人都想數落兩下,再強大的心理也消化不了,再說我們內心本身也被這些傳統意識薰陶過,哪裡還受得了被當成罪人地數落,當然只能逃離了,眼不見心不煩。

年齡對於我們的痛苦從來都不只是數字的困擾,還有應該有的家庭、財富、見識、談吐的不匹配焦慮,你每一個動作都必須與你的年齡匹配起來,不然你就“脫軌”了。

所以,你“脫軌”了嗎?

(二) “脫軌”了,你害怕嗎?

其實,“脫軌了”也不要怕,你想想所有人都按照既有的軌道前進,著實有點令人害怕,同時也會讓人生覺得無趣。

之前,看過一個火爆YouTube網站,名為《在你感覺到壓力之前》(“Before You Feel Pressure”)的演講。

在即將畢業之際,校長為即將畢業的學生進行了“人生須知”的規劃演講,以下擷取重點內容。

.......

再過兩年,你們就會完成A Level的學業;

再過三年,你們就會去自己想去的國家,上自己想上的大學;

再過五年,你們會步入職業生涯,

在座的很多同學,會進入全球頂尖公司工作;

然後你們會結婚,買房;

十年之後,你的人生就會安定下來。

十五年後,你就30歲了,你的人生軌跡也會就此定型。

教室裡很安靜,同學們聽得很認真,這時一個學生舉手示意有話要講,並自信走到講臺。

“不好意思,校長,我想告訴你為什麼你的這些話是錯的。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

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

有的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他們熱愛的事;

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到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

有的人畢業後選擇了間隔年,並找到了自我。

有的人16歲時就確信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但卻在26歲改變了想法;

有的人有了孩子,卻還是單身;

有的人結了婚,卻等了十年八年才生孩子;

有的人身處一段感情,愛的卻是別人;

有的人明明彼此相愛,卻沒有在一起。

馬克·庫班25歲時,還只是達拉斯一家酒吧的酒保。

被出版商拒絕12次後,J·K·羅琳32歲時才出版《哈利·波特》。

Ortega在39歲才創辦了Zara。

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

摩根·弗里曼52歲才在演藝事業上有了重大突破。

史蒂夫·卡瑞爾過了40歲才紅。

........

所以,如果你的人生進度和別人不一樣,也不要覺得自卑:

25歲後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

30歲還沒結婚,但過得開心也很美好。

35歲後成家也沒什麼不可以,40歲後再買房也不丟人。

不要讓任何人用他們的標準來擾亂你的時間表。

愛因斯坦曾說過:“不要任何人打亂你的時間表,並不是每件算得出來的事都是有意義的;也不是每件有意義的事都能被算出來的”。”

這個演講,我看了很多次,每次都能獲得力量,倒不是說讓自己心安理得地鬆懈,而是讓我們不再受別人的規則來定義自己的幸福。

現實總是不會那麼順利,讓你那麼輕易地找到節奏,沒找到沒關係,只要我們還在努力找就不會晚。

所以如果“脫軌”了,我們需要害怕嗎?

(三)“脫軌”了,不要怕,目之所及都是道

如果你脫軌了,我反而要恭喜你,你的道路變寬了,以後迎接你的是曠野、是高速公路、是藍天、是大海,你眼睛看到的地方都是路。

很早之前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還不太理解。最近又翻來看,其中講到我們做事應該是以原則為中心,受到不一樣的啟發。

社會在變,人也在變,也許今天追求的30歲成家立業,40歲財務自由,過幾年又會變成35歲成家立業,38歲財務自由,我們一直追,追得上嗎?

所以我們要確立一個追求的中心原則,比如以幸福為中心,比如以全家健康為中心,比如自由為原則,這些原則它始終是不變的,並且是可以永恆追求的,只要能實現這個原則,我們何必去在乎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實現財務自由。明明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但父母身體健康,夫妻關係和諧,孩子聽話,朋友也多,工作壓力也不太大,就是某種意義的幸福狀態,那為什麼還要去追求可能追不上的泡沫呢?給自己栓上焦慮的枷鎖。

又如聖人孔子,一生不被重用,遊走各國說學傳教,顛沛流離,每每還被形容為“喪家之犬”,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因為他心中的理想是天下大同。只要能實現這個願望,什麼時候做官,做多大的官,別人怎麼羞辱他,遭受各種非議,對他來說都不重要。他不願意按照別人鋪好的路前進,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正是這種不被世俗綁架,不被時間所限,才成就了他影響數千年的思想。

我們人生最終想要追求的東西並不多,但是套上的枷鎖卻不少。走在勻速的軌道上,又想跑出曠野的豪邁,也許這就是痴心妄想。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愛情不需要轟轟烈烈,平平淡淡才能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