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週日下午,就開始莫名焦躁,看著外面的天空一分一秒地變黑,這種感覺也越來越強烈。不想上班/課的逃避夾雜著週末飛速過去的空虛,兩種感覺混在一起,反應生成了名為“焦慮”的物質,在週日晚上一分一秒地煎熬著打工人的內心。
一頓熬夜“報復”之後,在“下週一定改變”的賭誓中進入了短暫的夢鄉。
終於又迎來了寶貴的週五,晚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慶祝一番再說。沒成想,第二天一覺醒來,已經是中午十二點了……懶懶散散,懵懵懂懂,一個迴圈又到了週日下午,同樣的焦慮再次開始,重複的依然是上週的軌跡。
一邊焦慮,一邊懶散,持續焦慮,很少改變,面臨這種問題的恐怕不只是一兩個人。
大家在焦慮什麼?好像焦慮的物件有很多:工作、前途、婚姻、家庭、金錢、積蓄、車子房子,還有健康養生,似乎萬物皆可焦慮。
沒畢業的為找工作焦慮,找到工作的為將來的前途事業焦慮;單身的為脫單焦慮,談戀愛的為結婚焦慮;沒買房的為買房焦慮,買了房的為更大的房子焦慮……無窮無盡的焦慮,在生活各處等著你。
當然,焦慮這種狀態並不是某一代人的特質,它一直存在。尤其現今的生活節奏加快,各方面壓力增大,競爭激烈,沉甸甸地壓在人身上,讓人喘不過氣。一面是無限的焦慮,一面是改變現狀的無力,於是只好一邊焦慮,一邊懶散,在這個困境裡無限迴圈。
比如說,覺得自己知識量不夠,需要廣泛閱讀,但一想到要讀書就覺得頭大,一直東張西望拖延著不去做。那麼不妨設定一個小目標:先讀個五分鐘就好。把原本嚇倒自己的大任務分解開來,心理壓力沒那麼大,目標就會相對容易進行下去。跑步、鍛鍊、理財、買房都可以按這個思路考慮一下。
焦慮客觀存在,也該有限度。為了生活中隨便一點點小事,不停地焦慮,甚至影響生活,非但對事情解決沒有助力,反而大大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感。
我們有很多想法,但是絕大多數都很難一蹴而就,立馬獲得想要的效果。所以不必為了無法一下子跑到馬拉松的終點而焦慮擔憂了。從腳下一點點開始,知道自己在朝著目標的方向走,知道自己已經在路上,就已經值得為自己驕傲了。
下個週日,有了和這週日一點點不同的突破和改變,即可。
#焦慮# #懶散# #週日# #最焦慮時間段是週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