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兩年認知系統突然就火了,一個人沒有自己的認知系統就意味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原地踏步。

什麼是個人認知系統?就是你個人幹成任何事的方法

以下,enjoy:

如何建立一個真正有用的個人認知系統?

想和大家談談,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如何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有效地理解、收集、輸出知識?

如何避免看書,做事徒勞,有想法的情況?

如何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如何擁有所謂的“整體系統”?(一點都不難)

例如,當你看到其他人玩理財時賺了很多錢,會認為這是非常強大。過去你可能會高高興興放下工作去查很多相關的影片和教程,爭取三五天也能學會;

但現在我會下意識的去思考是否需要,是哪一部分,是否與現有的精力分配有重疊。

其次,在我的腦海裡,我會把過去讀過和做過的書聯絡起來,體會到“主題”的重要性。

書與書,知識與知識,行為與思維會形成聯絡,從而輸出整體思維。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讓我正在做的,我想做的,我能做的相互靠近,從而形成“迴圈”。

比如我喜歡寫作,就看小說、社科、商科、導讀等書籍進行寫作,從而產生筆記、思考、行動。然後和大家分享。

這就形成了一個以“寫”為主題的認知系統.一個努力,反覆使用,迴圈沉澱,提升專業性。

對於大多數沒有系統認知的人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習碎片化”,而是“認知習慣碎片化”。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被牽著鼻子走”。".

例如,當選擇想要閱讀的書籍或綜藝節目時,看到有誰推薦就立馬去看。

比如當你想提高英語,你會關注講解搞笑英語的博主,或者買一本單詞書馬上背下來;

比如想賺更多錢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搜索的是什麼樣的盈利副業。看到十幾條好評內容後,去阿里巴巴從夜市購買攤位或者註冊官方賬號。

抱歉,以上行為統稱為“以學習為名的自我欺騙性娛樂”。

換句話說,打著學習的名義,努力欺騙自己其實是一種消遣。

“認知系統”的意思是讓你避免這一切,讓你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自己在做什麼,自己想要達到什麼。

而不是建立一個大規模的思維導圖或記錄一大堆閱讀筆記,最終你只會成為一個合乎邏輯的“抄襲復讀機”

01.why,知道我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

所有行動都有兩個目的

要麼解決問題,要麼找樂子。

拿最“沒用”的文史哲書籍來說.有些人試圖解決問題(專業研究需要/擴大他們對世界的瞭解/不在聊天時不要表現得像個傻瓜),

其他的只是為了娛樂(好奇/休閒)。

如果是前者,就需要採用“學習”的邏輯

基礎知識基礎——思維輸出——生成問題——深度學習解決方案——再次生成問題——再次增長知識——再次思維輸出。

如果是後者,簡單的閱讀+整理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不需要強迫自己去死記硬背,也不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在上面。

首先了解你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然後你才能知道你的標準是什麼。

這很重要,帶著問題去學習,事半功倍。

1.個人(身體和心理/自我認知)-獨處

· 生活(個人主觀興趣和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在社會中

· 家庭(家庭、愛情、友誼)-等等

· 工作(行業認知、崗位認知、工作方法論)——在工作場所

· 做夢(如果它;不同於興趣和工作,你需要額外的分割槽)

從不同的“我”立場來看,任何一個場合和身份需要的知識和知識本身的“加工”是不同的。

拿工作來說,這只是我“夢想”晉升的一部分,所以也只是我閒暇時間的一部分,大部分時間還是得花在“事業”晉升上,畢竟是為了掙錢活著追求夢想,那麼你知道這個的重要性嗎?

例如,如果我目前職業是會計,那麼我目前問題將是:

如果可以,我還能做什麼?

做一輩子會計的出路是什麼?

我適合這個行業嗎?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我需要開始學習和思考,對於第一個問題,我需要學習的是會計的“技術”,也就是“行業方法論”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需要學習的是會計的“方法”,即“崗位認知”,基於企業這個職位的目的是什麼?什麼地位?什麼?堅持做這件事的人的末日到了嗎?有的人逐漸從會計轉到管理崗位,逐漸成為副總裁;有些人中途辭職去創業,並擁有自己的公司;

一些人成為了一個分支的領導者;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會計,而你可以跟隨前輩的腳步,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用這條“出路”逐步強化自己的認知系統,

對於第三個問題,我需要進一步拓展你的認知範圍,來到“行業認知”,瞭解你的行業在做什麼,它的過去和未來,它的領先公司,重要人物,代表作品,以及你的公司在行業中屬於哪裡,圍繞著實際問題,一個認知系統逐漸有了框架。

從問題出發,展開問題,從而展開認知。

這和個人認知是一樣的,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陷入不知道重點工作是什麼的迷茫狀態,容易情緒失控,從這一點出發,先列出什麼時候會感到迷茫,什麼時候會情緒失控;

然後透過查書,查文章,問人,或者自我觀察,逐漸瞭解這件事;進一步改進它,在改進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並進一步改進它“問題解決自我迴圈”的整個過程就是建立認知系統的過程

不要只是提出一堆建議就跑去閱讀,然後試圖找到問題的答案,那效率太低了直接從問題入手,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進行學習,永遠不要把學習等同於閱讀!

正確的學習路徑是“問題——尋求知識——思考——輸出——解決問題”,邊玩邊學,不是隻輸入不輸出在這個過程中,有四種方法生成知識

2.如何進行上述學習?

學習的意義是將被動的知識轉化為主動的知識,並將平面的東西轉化為大腦中三維的生動的東西,前段時間在看一本叫《如何買基金》的書。

這是針對我的“夢想”分割槽的改進。要解決主要問題是,作為一個門外漢,我沒有系統的理財知識。

如果我寫下我的想法,很容易半途而廢,屬於方法論層面;如果我只是閱讀它並做筆記,它這是浪費時間;

如果我讀了它,記筆記,寫經驗,並根據它的指導寫一個故事,或者修改我現有的靈感或作品,它這叫做學習;

此外,我會用自己的理解把內容告訴同在研究買基金的同事,或者結合實操中的案例,如果我把買一支基金的經驗總結,這就成為我理財的知識;

如果我更進一步,透過“靈感實踐”的思考,得出“靈感可以透過實踐穩定產生,需要刻意積累”,並應用到其它理財系統裡面。

這就是我的一條“系統認知”的思維路徑。一定要要切忌不要在網上搜索一大堆資料,做一堆筆記 思維導圖,但是自己什麼也沒有吸收到,這樣學了也是白學

3.如何組織大腦裡面知識?

例如,我看到一份關於長白山旅行的說明,我會先把它放到“待整理資料夾”中,列出吸引我的標籤,如“旅行/遊記/策略/故事/日本/照片”等,當我在寫作中遇到景物描寫的瓶頸時,可以直接搜尋“遊記”,然後在“景物描寫”的框架下把它們作為素材。

下次寫文章,遇到如何描述風景”,下面可能會跟著一個小標籤材料,方法論,實踐,經驗等等,對於不直接相關但覺得有用的,也寫一兩句,多寫幾個關鍵詞,然後扔到一般類別下的“待整理資料夾”裡,類似的事情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種聯絡感,然後做一次【整理】需要什麼就加什麼,透過積累關鍵詞和集體整理逐漸形成框架,而不是一開始就試圖把分類搞清楚,因為你絕對可以我不明白,專案的初始列表必須是不完整的,但是沒關係,只要你繼續填寫知識體系並及時整理出來,

說了這麼多,看起來像是虛張聲勢,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可怕,所謂的“認知系統”不是一張大桌子或一個大資料夾,而是一個包括知識、思維、行動和原則的“程式”

1.開始之前,準備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一個簡單的筆記資料夾。

2.當你開始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時,想想你自己的哪一部分要在五個分部中提升,是否有必要開始,如何應對;

3.然後想想你在這個領域要解決什麼問題?他們屬於什麼水平?;

4.透過立體學習法,可以從被動實體的知識中吸收,思考整理,形成動作輸出,解決問題,重複迴圈;

5.同時有意識的收集自己的輸出和閱讀結果,更新思維導圖上的問題和字幕,把輸出筆記積累在資料夾裡,把關鍵詞做好;

6.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比如有三五個類似標籤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整體進行整理、稽核、輸出。

比如看完這篇文章,馬上寫下你的想法,把文章和你的想法一起抄下來,貼在你的筆記本上,貼上“學習/認知系統/學習方法論”的標籤,而不是看一篇又搜一篇,全部放入收藏夾等待灰飛煙滅,相比精緻龐大的系統圖,希望你能有哪怕0.1的實際進步就夠了,

最後,記住以下兩個核心原則:

1.不要只是收集知識(除非你喜歡),要有目的的學習。

——即“看,整理,思考,輸出”,而不是“看,收集,吃灰”

不僅僅是為了學習(讀完,理解,有概念),更是為了應用(提高能力/解決問題)。

2. 不要追求一步一步登天,而是逐漸加深,逐漸改善,逐漸擴大,慢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願您有所獲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婚姻,你會選擇什麼樣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