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你的念頭就是你世界的根源。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念頭在作祟。
《金剛經》裡提到,彈指一揮間裡,就會產生十萬八千個念頭,但是這“爆炸式”的念頭,會給人的身心帶來困擾,心情、心性都會隨之改變。古代思想家朱熹曾經說過,“性是未動,情是已動,心包含已動未動。”他告訴我們,人性有兩個基本,一個是性,是不動的;一個是情,是動態的。乍一看很難懂,簡單來說,我認為朱熹先生想要表達的意思是:性隨心動,心隨情動,這一切的背後都是“心”在作用,也就是念頭。
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
在《傳習錄》中記載這樣一件事情,陳九州問道:這幾年,每次想要透過靜坐屏息來排除雜念的時候,反而是越來越亂,根本靜不下心來,這是為什麼?王陽明回答說:念頭怎麼能屏息呢?只要是正確的,心的本體就是寂然不動的;但如果是私念、參雜出了奸邪之心,則就需要正視了。
印度的一個領袖聖雄甘地曾說過:“世界上的資源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慾望。”當產生了慾望的念頭,雖說是天性使然,人之本性,但也要學會“去人慾”。
在南宋時期,有一個叫陳仲微的人在莆田做縣令。有一天,他在巡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在他的面前說了很多阿諛奉承的話,臨分別的時候還在陳仲微手裡塞了一封信和一包銀子。陳仲微拿在手裡之後,並沒有花掉,而是放在了家中的一個小盒子裡。
一年之後,這個人欠了縣上的租稅。陳仲微在瞭解事情緣由之後,決定公事公辦。沒想到這個人倒打一耙,說他貪汙受賄。陳仲微為此不慌不亂,讓人去書房裡拿出了小盒子,將這個人之前送給自己的信和銀子擺在他的面前。這個人看到自己的東西原封不動出現在自己面前,覺得顏面盡失,只能承讓罪行。從這件事情之後,當地的百姓都認為陳仲微是個好官。為此,他也受到了百姓的愛戴和信任。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結果,都歸功於他能在唸頭變邪前發現,控制自己的慾望。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錯過。這段話是說,當心中的念頭微微產生,只要察覺這個念頭是走向慾望的,就要立刻把念頭拉回正道;念頭一起就要警覺,念頭變壞就要擺正,這是轉禍為福的關鍵,不能錯過。
而一旦錯過,就是大禍。三國時期的猛將呂布,從小武藝過人,出身不凡,身邊為之追隨的人也有很多。但是最後卻以“三姓家奴”,被人恥笑。歸結原因,則是因為他的慾望太大了。因為富貴殺了義父丁原,因為美女貂蟬殺了義父董卓;後來又因為沉迷酒色,不聽陳宮的勸告,最終喪命白門樓。一念未平,一念又起,放不下慾望,抗不住誘惑,將自己的福氣都耗盡了。
當我們想去控制念頭的時候,念頭就會產生反彈力。這就好比,逆反心理,你越是想要掌控它,它越是想要掙脫。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這種互相制約的關係,會給每個人的情緒帶來緊張感,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心理壓力或者心理疾病。
所以,對付念頭最好的方法是放棄念頭。正所謂“無慾一身輕”,沒有念頭,沒有慾望就沒有牽絆。南懷瑾先生說,“於無脫法中,自生繫縛”。提到了一個“無脫之脫”的概念,原意是用不著解脫,自然解脫。那怎樣用不著解脫,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慾望,沒有過界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