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的孫子現在與女朋友開始談婚論嫁,按說是喜事。她卻愁眉不展,唉聲嘆氣。
問她怎麼了,她娓娓道來。
她孫子現在談的女朋友,女朋友獨生女且家庭條件優越。
女孩父母提的條件是如果去他們的城市,那麼一切女方操辦;但如果要在男方城市定居,男方需要拿他們當地彩禮以大十幾萬起。
可是她孫子不願意去女方的城市。
林阿姨的兒子又不管他,而林阿姨老兩口拼盡全力也拿不出彩禮錢,更不用說買房子了!
事情就這麼拖著……
對拖著的結果,林阿姨一點也不樂觀,因為林阿姨家有前車之鑑。
林阿姨家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目前只有小女兒家庭穩定,夫妻感情深厚。
其實三個孩子中,在別人看來小女兒最自私。但她婚後生活最好,反倒讓父母省了不少心。
兒子因為是老大,當時是大家族的寶貝,從小也是比較自我的性格;二女兒性格隨和,沒有自己的主意,可能因為排行中間,老兩口忽視了她。
這兩個孩子的婚姻都失敗了。
兒子自我,找的妻子也是女強人型。當時女方家庭為高幹家庭,與林阿姨家普通工薪家庭收入和見識差距巨大,女方父母阻擋不成,放手不管。
婚後,兩人矛盾迭起:婚前林阿姨兒子長得帥,會說話,又有耐心,把女孩哄得心花怒放;婚後卻大男子主義顯示出來了,不再對女方體貼,開始主張女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女方當然不幹,在孃家十指不沾陽春水,現在賺錢比你多,你還想當大爺,讓我伺候你?沒門!窗戶都沒得!
即使林阿姨是出了名的好婆婆,無奈兒子兩口子直接不合拍,最後離婚分開,兩人一兒子跟了林阿姨--兒子後來又遇一志同道合者,生了個女兒,結果連前面的兒子都嫌棄了。
林阿姨的二女兒許是太缺愛,不知道怎麼認識了一個沒人工作的小混混,家徒四壁,一窮二白,母親常年生病。二女兒跟他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對我好!”
有了大兒子的教訓,家裡人自然知道門當戶對的重要性,一個勁地勸女兒,咱不高攀了,更不能下嫁。找個本本分分和咱差不多的家庭,兩人一塊努力過日子,多麼好啊!
無奈女兒聽不進去,婚後小混混依舊混,但生活被林阿姨的二女兒提高了一個檔次:她一個人打三份工,所有收入一家人花。
直到生了孩子沒人看,也打不了三份工了,混混一家人不拿她當回事了。混混不久就換一個女人,還讓她做飯給他們吃。
最後她實在忍不了了,才在家人的幫助下把婚離了,孩子也跟著自己。
這輩子,她再也不想結婚了。
林阿姨的小女兒,從小就機靈心眼多。她能把家裡人對哥哥的關注不知不覺就牽引到自己的身上,所以雖然她比姐姐小,卻沒有如姐姐那般稀罕別人廉價的愛。
她就貫徹了家長的觀點,與一個初中同學終成佳偶。兩人家境相仿,學歷相仿,甚至工作都是老師。現在已有二胎,日子過得那是相當的滋潤。
林阿姨說,現在也就看到小女兒一家是心裡真的舒坦。
兒子一家,二女兒娘倆,都成了老倆口合上眼時,也放不下的牽掛。
聽著林阿姨的訴說,我覺得她三個孩子的婚姻完美體現了一個最經典的婚姻論點“論婚姻中門當戶對,三觀相合的重要性!”。
婚姻的穩定性、幸福感、責任感,都與組成婚姻的兩人息息相關:是生活環境相似,志趣相投,你依我儂,你愛喝酒我陪你醉的你情我願地互助互愛;還是你看好東、我看好西、你大男子主義,我還要女權、你是爛泥扶不上牆,我還要你做中梁支柱……
至關重要!!!
尤其在現在,已經不同於我們的奶奶媽媽時代,越來越少的人會在婚姻中湊合。
合則成,不合則分。
那麼在選擇另一半時,如果早早看明白門當戶對、三觀相合的重要性,再慎重做出選擇。
那麼婚姻內的幸福感也能得到大幅提升,整個社會的離婚率一定會大大降低吧!
而象林阿姨的孫子這種,前事不忘,後事不師才 是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