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作者|周鵬宇

責編|五花鹿、雨亦

01

婚姻裡,無處可逃的孤獨感

來訪者M女士因為精神出軌,找到了我。

她紅著眼眶,低下了頭,跟我說了她的痛苦:

“我從未想過,婚後竟還會為其他男人心動。”

M女士35歲,有個4歲的可愛孩子,夫妻兩人收入不低,丈夫沉穩有擔當,在外人眼裡挑不出毛病。

但當我們進一步探索,發現出軌背後,她的生活裡隱藏著一種難以忍受的情緒:

孤獨。

關於孤獨,每個人有著不同程度的體驗。

有人的孤獨是一種可以忍受的正常情感,有人的孤獨是一種很劇烈很持續的痛苦。

M女士,屬於後者。

她經常覺得內心空空的,生活一潭死水,很少有親密感,很少感覺到被愛和照顧,婚前婚後也沒有變化。

只是家裡人多了,需要料理的事情多了罷了。

這些年,為了驅逐這種孤獨感,她嘗試著改變外形,讀書,學習新的技能;

或者和一家人出去旅行散心,和朋友參加各種聚會,但還是無法填補內心的空洞。

甚至,她忍不住去社交網路上找人聊天。

這次她遇到的是一個21歲的男生,有著她喜歡的少年音,發信息幾乎秒回,還會打語音哄她睡覺。

這讓M女士重新有了心動的感覺,她鼓起勇氣,跟他坦白了自己已婚已育的真實情況,最後男生決定分手。

一下子內心那種空洞感,又回來了。

在這之後,她徹底對人際關係變得更迷茫。

這種讓人絕望的孤獨感,並不少見:

有的人一路換了很多個伴侶,但總會在熱戀期之後,陷入一種新的空虛,不知道為什麼要談戀愛;

有的人羨慕大家都有最好的朋友伴侶互相支援,但自己遇到了問題也不知道找誰幫忙;

有的人參加社交,看著大家熱熱鬧鬧聊著話題,自己也試圖加入,但卻感覺很累很格格不入;

有的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後開始刷手機,不敢閒下來,怕一閒下來,就得面對空洞的房間和內心........

這種孤獨就像是一種瀰漫人生的深刻體驗。

無論怎麼換關係、換哪段關係,都無法擺脫。

02

孤獨的背後,

隱藏著一個過度弱化的自我

這種“瀰漫式”的孤獨,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常以為是自己還沒遇到相知相惜的人、沒找到好的方式去溝通和交流......

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是當下這個關係,也不是溝通的方式,而是更底層的原因:

我們過度弱化的自我。

總是習慣把自己的情緒和需要縮到了心底,無法表達和展現出來,自然無法被看見、被關心、被滿足。

所以無論換多少種關係,還是覺得孤獨。

就像M女士一樣。

在家裡清楚記得老公和孩子喜歡吃什麼喝什麼,但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從未和周圍的人說起;

和同事朋友一起吃飯聊天,永遠都在迎合別人的話題,安慰別人的情緒,但她的興趣和困擾沒人知道;

父母希望她早點結婚,於是就結婚了,但她想不想結婚、希望什麼樣的婚姻,她從未表達過......

隨著諮詢的深入,我們還發現她有個固定的模式:

一進入關係,就會自動圍著別人轉,能很快看到別人的需要,善於照顧他人的感受和情緒。

就像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海底撈服務員。

如此一來,關係不僅無法滿足她的需要、滋養她的感受,反而成了一種對她的索取和忽視。

因此她的孤獨感越發濃烈,內心越發空洞。

少年的出現讓她暫時滿足了一會,但很快,這道光又消退,留下了一個更加暗淡無力的內心。

現實生活中,許多回避社交的人也是這樣。

常常只要進入關係,就自動遮蔽了自己的感受,圍著別人的需要和情緒去“服務”。

每段關係都如此,讓他們陷入了一種更深的絕望:

無論怎麼做,無論和誰在一起,都會孤獨的。

他人,不過是一個吞噬自己的地獄罷了。

03

自我弱化的背後,

是從未被看見的自己

這種一進入到關係就遮蔽自我的模式,是怎麼產生的呢?

自我弱化的背後,是一個慣性的聲音:

我,並不重要。

因為自我從未被看見、從未被允許表達,所以就默認了自己的一切並不值得重視和表達。

M女士就是這樣的。

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弟弟比她小5歲,媽媽每天打兩份工拉扯兩個孩子。

從小她就既當姐又當媽,練就了照顧他人的童子功。

因為只有這樣媽媽才不會責難和傷害她。

但她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是什麼?她快樂嗎,她悲傷嗎,她委屈嗎,她累嗎,她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沒有人在乎。

如果提出來,還會讓旁人覺得矯情。

漸漸地,她習慣了弱化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甚至一直壓抑自己,壓抑到自己都察覺不到。

難以覺察,便難以表達,更難以被滿足。

許多常年在關係裡感到孤獨的人,就是一直被這樣壓抑過,所以自動弱化了自己:

在想流淚的時候,父母說你是大孩子了,不能隨便哭鼻子,所以悲傷被壓抑了,不重要了; 在想生氣的時候,前輩說你應該寬容大度,別斤斤計較,所以憤怒被壓抑了,不重要了; 在想滿足自己的時候,大家說你太自私了,所以需求和慾望被壓抑,不重要了……

比起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沒有給人造成麻煩,是不是影響到別人,別人是怎麼想的,別人需要什麼幫助,變得更加重要。

當我們總在關係裡弱化自己滿足他人,就無法在關係裡得到看見和滋養,形成真正有來有回的情感連結。

因此內心的黑洞也就會越來越大,孤獨感無處不在。

04

如何自我強化,

去照顧自己

想從孤獨感走出來,可以試著走兩步。

第一步,是自我察覺。

完形療法的創始人皮爾斯曾說過:覺察本身即是療愈。

恢復自我覺察的能力,需要我們花時間去關注自身、關注自己當下的感覺。

比如時不時地去留意一下我們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的變化,逐漸養成一種習慣。

就像M女士。

首要去覺察的是自己的情緒、需要、興趣等等。

忙了一天累不累,是不是需要休息;

喜歡吃什麼,今天就去買喜歡吃的菜.......

覺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允許自己的一切發生:

我的一切,也很重要,甚至最重要。

不要急著壓抑自己的憤怒、悲傷、需要,而是去記錄下這些發生的事情,以及相應的情緒反應。

例如我和愛人吵架了相對平復之後,做一些記錄:

1、因為什麼吵架,並寫出時間

2、對方說了或者做了什麼,引發了我的什麼情緒(例如,她說指責我,我很憤怒和委屈)

3、為這個情緒打一個分數

4、類似的事情以前是否時有發生

5、最終我用什麼方式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例如我喜歡什麼、做什麼的時候我會很開心.......

這些練習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們的自我覺察力。

而當我們的感受和需要被一次次察覺和允許之後,我們會慢慢恢復自己的感受。

然後,試著去做第二個步驟:去滿足和表達自己。

面對自己的需要,嘗試自己去滿足,或是向對方索要。

而不僅僅使用弱化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需求。

這時候內心的空洞感,可以得到基本的滋養。

同時,由於我們更能明顯察覺到自己的感受,例如疲憊、例如憤怒、例如悲傷。

我們可以慢慢嘗試著去表達、去施展,在某些安全的關係裡得到滿足。

而不是之前的單向服務他人。

當我們表達悲傷,得到一個擁抱;

當我們表達需要,得到一次滿足;

當我們感覺到真實的自我,也能被別人接納;

我們就和別人,真正構建了互相看見的連結.....

孤獨感,因為有了連結,而得到真正的緩解。

作者簡介:周鵬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主攻完形取向,擅長親密關係、青少年個人成長。愛自己,就是向別人展示如何愛你的方式。當你不斷向內覺察自己,改變也將隨之發生。

9
最新評論
  • 1 #
    分析到我心裡了。收藏了。
  • 2 #
    完形療法的創始人皮爾斯曾說過:覺察本身即是療愈。
  • 3 #
    無法逃避的孤獨感,總感覺心裡空空的。有時候真的想拋開一切順著自己的本心去做!
  • 4 #
    習慣了孤獨也就這個樣子。至少還有孩子陪伴
  • 5 #
    我也想精神出軌 但是我太崇拜老公 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強
  • 6 #
    婚姻裡,無處可逃的孤獨感 孤獨的背後, 隱藏著一個過度弱化的自我 自我弱化的背後, 是從未被看見的自己 如何自我強化, 去照顧自己
  • 7 #
    我結婚後一直感覺孤獨,我感覺和對方三觀不合,各種不合
  • 8 #
    學會看到自己,關照自己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位母親的真心話:自從跟子女分開住後,終於感受到獨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