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紀伯倫曾經說過:“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在即將結束的大學生活裡,我對這句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從小到大,在親人眼中我就是一個不太合群的人,幾乎很少參加家庭聚會和父母的朋友聚會,在親戚朋友眼中我似乎有一些孤僻,與此同時會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可能是因為年紀輕,我並不在乎,進入大學我還是保持著這種性格,我很少去參加各種社團聚會和組織聚會,因為在我看來這樣的活動真是有些浪費時間,旁人都說我的生活好孤單,沒有樂趣。曾經我也會苦悶不解,為什麼自己喜歡一個人做事情,要被別人這樣理解呢?這個問題苦苦地困擾著我,讓我自己一直無法與自己和解。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孤獨的價值》這本書,我就生活就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我曾經的疑惑,以及苦悶都迎刃而解了,作者在書中提到人是社會的動物想要在新世界裡生存,孤獨就是常態,生活是自己的,人這一生會接觸無數的人,有的人會因為你發展得好,感覺與你相差甚遠,主動地遠離你,任何人都是生活的過客,隨著你能力逐漸變強你身邊的人都會變成孤獨的人,簡單來說我們想成功就註定要孤獨,但是孤獨並不是狹隘的,它是一種習慣,怎樣養成這個習慣,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所用,是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回想這一路,慶幸自己沒有被外界的聲音所影響。孤單,孤獨,獨來獨往……這些詞似乎就成為了我的標籤,在大學期間大部分生活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去自己室,我享受自己“孤獨”的時刻,這個過程中,我時常與自己對話,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合群。

但後來發現並不是,生活中我與周圍人融洽相處,在同學的圈子裡大家都喜歡叫我“開心果”,我喜歡樂於助人,分享快樂,但是為什麼總是一個人,我想我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去做,社交帶來的快樂是短暫的,而社交的本質是價值置換,我自身可以交換的籌碼是有限的,所以我必須靜下心來充實自己,我也曾對未來充滿迷茫,但是人生的挑戰就在於他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也增加了生活的樂趣,也讓自己對未來更加篤定。

事實上,二十出頭就是愛玩的年紀,那些所謂“孤獨”的學生,將自己未來的可能性掌握在手中,正如我在大學“孤單孤獨”的經歷使我獲益良多,大學期間我努力豐富簡歷,這讓我在畢業時多了一份底氣,在保證基本學業沒有落下的同時,我還堅持參加學生會拓展的各項活動,提高自己的組織和管理技能。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從一個音標都讀不準,口語零基礎的狀態下,獲得“21世紀杯英語演講大賽”二等獎,當我看到臺下鮮花掌聲祝賀我時,我也回想起了那個清晨只有8度的寢室走廊低聲背誦的身影;曾經因為自習太晚,被關門的保安趕出了教學樓的自己;還記得為了將自己滿嘴口音的英語講的標準地道,牙齒和嘴唇的摩擦硬是劃出了口子。

當然寫這些並不是吹噓自己多努力,而是深刻地感受到,一個人想要實現目標就只能自己默默前行,我用實際經歷也驗證了那句話,熬過最黑暗的日子,你才能更好的飛翔。

在很多人看來孤獨是一件壞事,這意味著,你要放棄社交,放棄遊戲,放棄娛樂,為了想要的一切你只能把自己牢牢地粘到圖書館冰冷的板凳上,你要考證,要做題,要心無旁騖,在外人看來一個人做事,一個人吃飯,就是不合群。

而今天我想說,要想實現目標收穫成績,孤獨是我們必須走的路,也是必經之路,孤獨是我們難得紮根的過程,就像是參天大樹他長得再高,如果沒有紮實的地基,它最終還是會倒塌。曾經有一個聚會顯示,下班後,你是更願意去和同事喝酒聚餐,還是願意在家裡提升自己,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人願意和朋友一起度過,喜歡熱鬧無可厚非。

畢竟人也是高階動物,我們在幾千年前也都是聚居生存,一起狩獵一起生活,但同時這項調查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少數人願意去選擇孤獨的生活,而生活中願意學習提高的人並不多,但是努力的意義並不在於努力本身,而是讓我們有更多選擇的權力,我們可以選擇更多優質的朋友,可以隨時跳出自己不想要圈子,我想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孤獨”的意義,努力的意義。

《孤獨的價值》帶給我更多的是驚喜,正如書中所說,“我們完全可以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自由的生活。”這份自由和隨性並不是我們努力就能做到,但是我們儘量追求,將其知行合一,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或許就是“孤獨”的意義。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怎麼關心和體貼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