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的一件小事讓我突然很心疼自己。

和閨蜜一起逛街,她隨意的走進一家apm,只是說想看看戒指,挑了幾款試了以後,看上了一隻貝母的戒指,問都沒問多少錢,直接說要這個就買了,800多。後面又說想買運動衣,去了Lululemon,挑了一條瑜伽褲一個bra,沒看多少錢,花了1500,買了。

雖然我當下也看上了一個項鍊,但是看了看價格,頓時就沒有了想要試的衝動;看上了一條裙子,看了看價格,也就放下了。

其實當我聽到她買的這些東西的價格的時候,我內心是震驚的。想了想,如果是換作自己,絕對不會花這麼多錢買他們的。

後面回家以後越想越委屈,一個是想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在商場買過東西了,不論是衣服還是首飾或者是化妝品,都基本在網上解決。另一個是因為明明我和閨蜜兩個人收入水平差不多,為什麼自己要過的這麼節省,為什麼我不能像她一樣灑脫活在當下?自己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紀,為什麼卻不能用物質來犒勞自己,用物質來取悅自己呢?

我平常如果想要買衣服,基本都是在網上買一些品牌的打折款。雖然周圍人都誇我買的衣服很適合自己也很好看,但他們確實也沒有很貴,在我的承受範圍內。我基本不會衝動消費物質,偶爾的衝動消費也更多的花在體驗類的東西上,比如體驗沒有玩過的東西,去學一種新的技能,卻不會衝動的買一件很貴的衣服或者包。自己每月的收入一大部分就是房貸和房租,剩下的錢基本只剩下吃吃喝喝,偶爾買些衣服。經常給爸媽買東西,吃穿日用,給他們買東西的時候也不會考慮價格,只是看到他們吃的很開心,收到東西很開心,我就心理很滿足,甚至要比自己買東西的快樂更勝一籌。想著他們已經為我付出了太多,自然也就不會再伸手要錢,有什麼困難也就想著自己解決,只是想在能力範圍內更多的回報他們。

其實,這就是一種理性和感性的衝突。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我是理性的,我買東西會考慮這個東西是不是我真的需要,它的價值是不是值這個價錢,如果不是我特別需要的一般也不會買。從會計的角度來說,我的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資本性支出,我透過抑制T0時候的消費用來投資,換取Tn的收益。我現在的吃穿用度,不追求什麼品牌,更在乎品質與需求程度。當然作為一個生活在消費浪潮中,本應該作為消費主力軍的都市白領女性,我本來應該去追求名牌,追求時尚,追求精緻的生活。但是我考慮到以後的生活,考慮到為人子女的義務,我壓抑了這方面的需求。我不看直播、不看小紅書、不看抖音,主動拒絕被消費主義洗腦,選擇只在需要時刻消費

但另一方面,當我與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態,我又是感性的。朋友們往往更多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今天,即刻滿足。看到了喜歡的東西,追求的是“我現在立刻馬上就要擁有它”,看到了潮流前端的事物,追求的是“時尚弄潮兒擁有的東西,我也要擁有”。他們,激發了我潛意識裡渴望的生活狀態。我何曾不希望,將自己最美好的年華裝點的最美麗,哪怕是用這些被過分鼓吹價值的消費品裝點,我也想要被人羨慕,被人誇讚有錢時尚活的精緻

所以一經對比,我難免會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精打細算、剋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彷彿已經被深深的烙印在我心裡。這種消費觀念已經成為我的習慣,即便是我手頭寬鬆的時候,想要添置一些新的裝置,我也會習慣性的比較和思考,也不會看到就立刻下單。

有時候想想,自己的狀態彷彿是一個生活在上個世紀的老年人一樣,更多的為了未來考慮,不像是一個年輕人灑脫無所畏懼。我從來不信“會花錢才會賺錢”,更多的相信“賺多少錢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其實這兩種消費模式的差異,本質上是在於你用金錢換了什麼,是面子還是裡子。朋友們的消費方式,獲得更多的是外在的東西,他們會即刻的、外露的展現出來,即便是不瞭解他們的旁人,也可以一眼看到。而我的消費方式,得到的更多是內在的東西,別人不會看一眼就知道你過的是窮還是富。而我如今的失落與委屈,本質也是在於我的虛榮心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因為我的理智選擇將有限的物質更多的分配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我的感性只會讓我傷感,卻不能左右我的選擇。

常聽那句話,“女人,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你值得擁有”。我其實很清楚,我從寫一篇被別人誇讚的文章、拿下一個被別人羨慕的證書、擁有一個懂我愛我的男朋友上面獲得幸福與滿足感,遠遠大於在商場買一個戒指要多得多。但可能偶爾我也需要放縱一下自己,允許自己不理智一次,讓我徹底的體驗一次活在當下的感覺,我可能也就覺得不過如此,也就不會如此委屈了

無非也是自己想要的太多,既想要遊戲人間的煙火氣,又想要灑脫清高的陽春白雪。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是求來的?我把自己當根蔥,閨女把我當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