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實實在在的乾貨,如果痛擊了你的痛處,請深刻反思!
人的存在有兩種:
第一種是自我認定的存在——無論外界如何評價,都不會影響自我的肯定!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你們所言干擾不了我對自己的肯定
第二種是外界認為我存在——存在感 受外界評價影響,只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就是對的,別人對我的不滿讓我喪失自己!
二種存在的動機不同,所以才會有了第二種——討好型人格的存在!
討好型人格單純從點分析,沒有對錯,沒有好壞,但立志要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番作為的話,那麼構建強大自我的第一種人佔比較大!所以強者之所以是強者,因為他們的內在驅動不同!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討好型人格?
主要原因我想主要有三個:
1,年少是的家庭環境影響,在家庭關係中,有一個強勢嚴厲的父母,沒有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正確的引導,自信喪失,總想在父母面前得到肯定,得到的確是還差的很遠,犯了錯誤,得到過深刻的批評甚至痛打的經歷!孩子因為怕,所以處處小心,特別敏感於大人的情緒變化,只要大人面帶不滿,便提心吊膽,處處討好,以便免於指責!
2:深層次內在信心不足, 膽小怕事,處處迎合,無非就是換來相對和平,沒有自我,犧牲自我來討好他人,久而久之變得爛好人,變得沒有原則,變得懦弱無力!
3:錯誤的社會經驗總結,踏入社會沒有了父母的保護傘,自我的性格被社會不斷錘鍊,變得處處小心,錯把失敗當成了自我性格不好總結,導致強迫自己去迎合,去妥協,去無辜的忍受,這樣潛移默化又喪失了自我
眾所周知,構建了強大的自我之後才能獨立自主,更能有主見,有原則,有堅持,要想變得強大,必須要克服掉這些多餘的迎合,從找到自己開始!
如何去做呢?
有三條路徑可供參考
1,先意識到,當自己存在這種迎合心理時能夠第一時間察覺,接下來就是反向操作,對自己說不!!!例如“今天領導看我的顏色不好,我哪裡做錯了嗎?”這個生活中的例子出現的時候,快速告訴自己,我的感覺是錯的!我工作完成的效率非常高!我今天又進步了!這樣就快速切斷了自己的敏感神經,而是有意識的認同自我!
2,選擇環境,多跟一些有主見,有自信的人共處!有意識的選擇環境才能逐漸的變成自我,正如“羊是無法在狼群中生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學習,模仿,找到了自我強大人的共性,慢慢就適應了狼群的生活!
3:學會獨處。獨處並非是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什麼都不想,而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多想想自己在哪裡?那個真正的自己在哪裡?問自己喜不喜歡討好型人格的自己,如果不喜歡!那就找到了問題,緊接著答案就出現了!
生命,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壓抑自己,委屈自己,如果是為了更好的未來,是可以把它作為一種策略,可千萬別把它作為一種習慣!
所有的歷史書籍中都會發現一個共性:人們基本都在追尋強者,追尋自信的人,你若盛開蝴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