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了?
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就很有問題,婚姻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國家好像很焦慮,接連推出“離婚冷靜期”,降低單身率,專家鼓勵“放開三胎”,試圖提前找補結婚率低生育率低所帶來的社會用工及養老缺口。
年輕人不再熱衷於到了年紀就結婚,在我看來,卻是一件好事。
至少說明,我們年輕人都更理智了。我們的生活變好了,我們年輕人變得更加的獨立,特別是當代女性,經濟與思想都更獨立,不再需要透過婚姻關係來整合資源,透過結婚來改善生活。
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
母系社會時,人類本沒有婚姻一說。以摩梭人為例,他們之間所施行的是“走婚”。
摩梭男子成年後白天在母親家勞作,晚上則到女方家居住,次日清晨再返回母親家中。男女雙方保持夫妻關係,但卻不組建家庭。所生的孩子歸女方家庭。
在配偶的選擇上,摩梭人更看重的是對方的人品、相貌和才華,而且在交往過程中,女性的意見被極大程度的尊重。
摩梭人的愛情觀念中,愛一個人就要全心全意為他付出。如果感情變淡了就應該好聚好散,即便內心痛苦也不應該糾纏對方。一方決定解除婚姻關係後,會給對方送一包辣椒或是雞毛。由於婚姻完全是自由自願,且不參雜物質條件的束縛,摩梭人白頭偕老的比例非常高。
同樣是男主外,女主內。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女性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製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但婦女在氏族公社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
這是遠古時候的所謂的婚姻制度,如今看來,卻也是我們所向往的婚姻生活。
到了封建社會,所施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女子的社會地方在這個階段被打壓到塵埃裡。
建立夫妻關係不再是根據雙方的喜好,更多時候,是權錢交易,是搭夥過日子。沒有太深的感情所言。
而且,女子還要遵從三從四德。社會所提倡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壓制女性,剝削女性,物化女性。
好不容易熬到了現代社會,提倡性別平等,戀愛自由,無論男女,都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天地。
溫飽而知禮節,我們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也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想要的是什麼。
不幸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意為了一時的將就而步入婚姻的牢籠。
這就是我們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了的原因所在。
當然,這背後所深藏的是更殘酷的現實,高不成低不就,我們很多人因為社交圈子的緣故,根本無法找到心儀的物件。
徐志摩說:“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要想找到與自己脾性相投之人,可太難了。
所以我們一路跌跌撞撞,看似走了很遠的路程,卻依然還是在原地打轉,依然孤獨著,失望著,等待著。
等下去,或者將就著活下去,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掙扎。
而至於結不結婚,只不過是一種儀式而已,不必過分糾結,更不必在意旁人的目光,心中坦然接受,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