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曾發現,一個人自卑的根源,往往與其童年的經歷和思維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在童年的成長經歷中,由於自我沒有完全發育,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被夭折,無法釋放自己,更無法做自己,而是越活越卑微。
自卑的人十分討厭自己
王陽明講述心外無物,一個人之所以自卑, 本質上是從小到大沒有得到肯定,然後會把別人的評價當成自我的形成。
心理學發現, 孩子的自我形成與親密關係有很大的關係。 當一個孩子在自我探索的前期被父母相信與鼓勵得多,那麼在自我形成過程中,相比那些從小遭受打擊的人來說,會更容易自信一些。
真正的自我,往往來自我們童年的經歷和他人對我們的評價。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別人的否定,再加上年幼無法形成良好的判斷力,我們甚至會把別人的評價作為真正的自我。
事實上那些所謂的自我來自我們童年的印記和個人成長經歷的塑造。有些人從小到大,都習慣被父母比較,比如認為別的小孩優秀,她不優秀。
在這些童年成長過程中,她們會認為自己特別糟糕,從而非常地討厭自己,甚至是厭棄自己,這是自卑形成的根源。
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被父母和家人肯定得多,那麼在成長過程中,藉助這份肯定,他們的人格伴隨自我成長和探索,也會充滿更多的勇氣和信心,這是信心的源泉。
自信和我們內心相信的力量有很大關係,我們越是懷疑自己,我們越自卑,我們越是對自己充滿自信,我們越能調動自己身上的能量去完成一件事。
自卑的人受困於單線思維
一個人自卑的根源源自單線思維。比如很多人在自我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喜歡用聽話思維來引導他人,為了讓孩子聽話,父母會用羞愧的思維綁架孩子,讓孩子背上沉重的壓力。
李雪琴曾講述自己的父母離婚,感覺自己在照顧母親一樣。她小時候但凡成績下降,母親就會顯得很悲情。
後來她都不敢讓自己的成績變成第二名,因為擔心母親比她還要著急。母親用所謂的愛綁架了孩子,讓孩子過早的成熟,卻忘記了自我的成長和發育,就會讓一個人陷入到無窮的自卑中。
自卑的根源源自我們自我沒有得到足夠的發育,更沒有得到足夠的探索,我們自己就限制了自己,從而減少了人生的各種機會,甚至這種自卑也會束縛我們自己,讓我們無法從困境中走出來。
事實上任何問題從來不是一個解決辦法,任何問題都有三個解決辦法。自卑的人要想走出來,從根本上意識到事物的發展有多樣性,事情的發展也是有多樣性,不否定自己,而是積極探索各種可能性,我們都可能從其他路口走出來。
許多人自卑的根源會被自己的困境所限制住。我曾經看到一個人跟我講述,因為擔心自己的相貌不好看,每天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從而愈發讓自己陷入到困頓中。
事實上解放他自卑的只有他自己,當他不再把相貌看得很重要的時候,而是明白,比相貌更重要的還有氣質,還有學識和內涵, 我們就能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
真正影響我們自卑的是我們內在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單線思維看法,過度誇大一些細節的影響,往往很容易讓我們作繭自縛,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
真正的自信源自建立全新的自我
李嘉誠曾在演講中表述,每個人都需要去積極建立自我。建立自我的本質就是在環境中去塑造自己。
真正的自信源自我們和環境的融合,我們越能在環境中勇於探索,我們的自信越能得到有效的驗證。
所以自信一定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而是我們在無數次的實戰中,透過自我成長和浴血奮鬥拼搏中建立起來的。
這就是建立自我的真正含義,建立自信來自我們內在持續的成長和探索,更來自我們敢於打破他人給我們的束縛,不斷追求一種圓融的做法,我們越能放開過去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越是敢於投入當下,活在當下,我們的自信越能快速建立起來。
建立新的自我意味著我們能夠從過去的思維中破殼而出,也能意識到那些人對我們所施加的影響,我們只有懂得完全告別過去,我們才能真正地迎來自我的新生。
自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不把過去對我們的束縛當作未來,而是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要邁出探索的腳步和步伐,懂得用最好的心態和最好的行動,迭代自己,勇敢創造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們想要自信,也一定要去積極發育自我,要明白自我從來不是活在別人的頭腦中,而是活在自我的設想和自我的創造中。
真正的自我是我們敢於實踐,敢於探索,敢於去冒險,真正融入環境,真正的創造自我積極的一生。
當我們能夠發育自我與完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自信也會一步步夯實起來,從而內心擁有無比的勇氣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