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女人,七分愛別人足矣,留三分愛自己。”對家人也一樣,七分愛家人,三分愛自己。可是,現實生活當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特別是全職媽媽。十分的愛,十分都給了家庭,又有幾分愛自己呢?
全職媽媽,一個最辛苦,卻也是充滿愛的職業。因為愛,所以願意選擇做一個全職媽媽,為了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為了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可有多少全職媽媽換回來等份的愛與理解。你為家裡的付出,在他們看來是理所當然,都是你自願的,與他們有什麼關係。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於那些不懂你的好,不理解你的人,何不把他們當陌生人。
把他當陌生人,哪怕是你的公婆古語說:“一房不住三姓人”
婆媳關係,永遠是一個家庭當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20年春晚,賈玲演的小品《婆婆媽媽》,婆媳兩個人,當著丈夫的面,和和睦睦,背後,卻是相看兩相厭。小品中一家人吃飯,媳婦讓丈夫去廚房看看菜,別糊鍋了。婆婆就開始心疼,“我這兒子一天天讓你使喚的跟個僕人似的。”婆婆不滿兒媳花錢買那麼多口紅,兒媳不滿婆婆在客廳種菜施肥。零零星星,聽來聽去,總是生活中瑣碎的點點滴滴。而兩個人為了共同愛的這個人,互相遷就,誰都覺得委屈。
兩個不同生活習慣的人,住在同一屋簷下。這兩個人還都認為自己是這個家的主人,婆婆跟兒子生活在一起那麼多年,覺得兒子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完全有主導權。而妻子覺得這是和丈夫的家,自己是這個家的女主人,自己就有權利決定家裡的一切。矛盾就這麼產生了。
我們總說希望兩個人互換立場,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其實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換成我們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兩個人都帶有自己的情緒在裡面,婆婆覺得自己對,媳婦覺得自己也沒錯。所以換來的,還是無休止的爭吵。
可當我們換個想法,把自己放在這個故事之外,把他們都當成陌生人。就像我們看到小區誰家婆媳又吵起來了,那都是別人家的事兒,我就是個吃瓜群眾,看個熱鬧。我們看熱鬧會跟別人議論,這家又是因為啥啥啥在吵。在吃瓜討論的時候就把事情捋了個七七八八。把自己適當精分一下,變成兩個吃瓜群眾,一個站婆婆那邊,一個站自己那邊。細細討論,其實本來沒什麼事兒,就因為主觀情緒,積攢的委屈,在那個點,有了一個導火索。
把他們當陌生人,你就會像看電視一樣,在看別人的故事。我們看一部劇總能理解所有人物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是旁觀者。生活也一樣,把他們當陌生人。你會因為一個陌生人的眼神,或者一句話計較傷心麼?
把他當陌生人,哪怕是你的丈夫夫妻應該是1+1>2;並不是1+1<1
一個男人,他在獨自帶娃一年後選擇了離婚。那一個寶媽呢?獨自帶娃,沒有了工作,沒有了朋友,沒有了形象,沒有了收入。為了寶寶全天24小時待命,還需要獨自承受沒有人理解的痛苦。伸手要生活費,換來的是上次不是剛給你了麼?怎麼這麼快又花完了,你都幹了啥了?沒來得及在他到家之前,做好晚飯,換來的是你一天天就在家看個孩子什麼都不敢,連個飯都做不好。這其中的心酸,誰能懂。
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媽媽,從早上五點開始,不停的做家務,給丈夫做早飯。丈夫走了之後孩子又開始哭鬧,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收拾著被扔的滿地的玩具。剛把家收拾好,孩子又餓了,餵了孩子讓他自己玩,自己去洗衣服。出來家裡又是滿地的玩具,衣服,剛收拾好的又被孩子撒了一地。這時候丈夫回來,看到這樣的情況,直接就是:你在家都幹了啥,就這點地方都收拾不好,要你有什麼用?然後一個人往滿是衣服的沙發上一躺,開始玩手機,還抱怨著:趕緊收拾了,一天天在家啥也不幹,家都收拾不好。
你還想著他回來能搭把手,幫你一起收拾,哪怕看著孩子,你來收拾。結果卻是一通埋怨,不給你解釋的機會。
我們再說另一種情況,你到外地出差,特殊情況你和一個陌生人必須要同住一晚,而且房間還必須你們自己收拾。而你進來後開始收拾,而那個陌生人什麼也沒弄,就坐那玩手機。你自己收拾了自己住的地方。你會期望陌生人來給你幫把手麼?
女人最希望的就是得到丈夫的關心、理解、和幫助。丈夫對於家庭沒有參與感,1+1沒有等於2,那就試著把他當陌生人。忘記對他的愛,對他的期待,當成一個陌生人。把他當陌生人,沒有了期待,就沒有了失望的痛苦。
把他當陌生人,哪怕是你的孩子不要用所謂的“為了你好”,給孩子套上枷鎖。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希望和期望。
最近又看了一遍《小別離》,朵朵媽媽對朵朵有太高的期望。希望朵朵能上重點高中,然後上重點大學,讓朵朵成為一個自己覺得完美的人。其實這些真的是孩子的期望麼?為了讓朵朵考上重點學校,每天題海訓練,沒有玩耍時間,每天都是學習,只關心朵朵每次的考試成績。最後換來的,是朵朵的反抗,兩個人的關係一度僵硬。
我們走在路上,難免會碰到不聽話的孩子被父母教訓,孩子一個勁的不服氣,不聽話。父母在旁邊:你這孩子,這麼不聽話,不懂事。你也不想想我這麼操心都是為了誰,你怎麼這麼不識好歹。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是不是也會覺得那是別家的孩子,自己的心情一點沒受影響。
“我都是為了你好。”但這些為了你好,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麼?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如果沒有達到我們預想的效果,就會打罵。自己傷心,孩子害怕,一度讓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陌生。對孩子越來越失望,對自己的教育感到失望,惡性迴圈,把孩子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在生氣的那一瞬間,把他當一個陌生人,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你會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成績不好,犯了錯打罵他麼?當成陌生人,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期望,也能客觀的解決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更冷靜的處理。
當成陌生人,就多了理解,就不會有遷就的委屈;
當成陌生人,就沒有了期待,就不會有失望的痛苦;
當成陌生人,就沒有了期望,就不會因為被誤解而心痛。
當成陌生人,不是不愛了,只是在那一瞬間,放下了,冷靜了。
全職媽媽,別再傷心了,把他們當陌生人。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沒有了感情,沒有了愛,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也能更冷靜的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