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想趕緊結婚。
但是,據我觀察,她的表現非常矛盾。
一方面,她會經常和我說她男朋友的一些問題,比如透支她的信用卡,每次到期還款都需要她提醒,每次還只還最低額度。但是,另外一方面,朋友一邊吐槽著,回過頭婚紗照也拍了,對戒也戴上了。
最近,她休年假,因為疫情,沒有出去玩,索性回父母家。在家期間,她和她媽媽幾乎沒有任何共同語言,無法交流,她們之間唯一的連結是:媽媽可以拿她去和親戚朋友炫耀——你們看我的孩子多優秀,在北京大城市,掙多少錢。
她在回家一週後告訴我,這個家就跟一個冰窟窿一樣,冰冷黑暗。她想趕緊結婚,這樣,就可以爬出這個黑洞。
至此,我明白了她在婚姻這件事上矛盾之處的來源:即便這個男人並非讓她非常滿意——比如她的那些沒有辦法抑制的抱怨和吐槽,以及已經幾乎觸碰到了底線的、確實讓人無法忍受的客觀事實——但是,即便這樣,潛意識中的某些部分還是讓她“愛”上這個男人。不為別的,潛意識甚至意識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那就是脫離原生家庭。
2.
很多人找另一半,都是為了離開原生家庭的黑洞。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位網友,我們稱呼她為A。
A結婚兩年,剛剛離婚。
A非常後悔這段匆忙開始的婚姻。A的父母重男輕女,於是,她被迫成為“扶弟魔”。談戀愛的時候,她只想趕緊結婚,這樣,就可以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來終止自己無休止地、天經地義般地對這個家庭的奉獻。
X不想被父母當作拿去炫耀的工具,A不想繼續貢獻自己。
我們不否認有更好的原生家庭,那是更具有滋養性的關係;但是,我們也不否認,同樣也有很多“不夠好”的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困擾。
好的我們暫時按下不表。如果,當原生家庭“不夠好”,帶給我們的資源,僅僅就侷限於把我們養大,而不能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對我們形成滋養,甚至,我們被養大的代價是我們不得不付出的種種創傷(因為我們沒的選),這個時候,一旦我們長大,就會想方設法離開家庭。
那麼,為什麼又會是以結婚的方式呢?
通常,讓我們想逃離的原生家庭,都會給我們帶來創傷。而恰恰是這些創傷,往往讓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離開。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很難憑藉一己之力漂亮地轉身。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外力。
比如,如果父母沒有能力給孩子構建一個穩定的自我,孩子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憑藉自己的心理力量和現實能力,在社會上獨立構建自己的“家”。換句話說,要麼我就在父母的家裡,要麼,我就在老公的家裡。
我的朋友X就是這樣。她告訴我,似乎只有結婚,才算是脫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否則,她一輩子就被牢牢地粘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而她自己,是沒有能力讓自己獨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這個獨立,指得更多的是心理的獨立。
再比如,如果父母的養育,只是養育大了孩子的身體,而心理卻停在了某個階段,我們還會認為自己是孩子。而一個孩子,是需要依賴父母的,要麼就是自己真實的父母,要麼就是想象中的父母——“伴侶”。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婚姻中找爸找媽的原因。從戀愛的那一刻起,很多人找的就不是伴侶,而是父母。
這個時候,另一半的存在,就像是一個拯救者。
像極了童話裡的情節:睡美人只有得到王子的親吻才能起死回生;青蛙只有得到真愛才能重回人間。
3.
怎麼做?
首先,我們先問一問自己,促使我們走入婚姻的,到底是什麼?只要我們對自己誠實,這並不難找到答案。
是對方這個人吸引了你,還是你對家庭的渴望吸引了你?是未來美好的生活憧憬吸引了你,還是逃離原生家庭的需求吸引了你?
其次,在你意識到的範圍內,請不要因為想要逃離原生家庭而過於匆忙和盲目地選擇進入婚姻——一段你生命中可能最為重要的關係之一。這段關係太重要,畢竟,你曾經有選擇的機會。但是,如果我們被想要逃離原生家庭的驅動力所驅動,我們就會變得盲目。似乎“只要差不多就行”、“趕緊結婚吧,我就可以離開我爸我媽了”。
都說,婚姻是人的第二次出生,請不要讓第二次出生,仍然重複第一次的命運。
最後,瞭解自己,瞭解對方,瞭解關係。
在一次關於親密關係的諮詢中,我給了我的來訪這樣的建議。
任何一段關係,都是由我、你和我們之間的互動構成的。如果,進入一段重要關係的動力,不是逃離另外一段關係,那麼,我們就要慎重地選擇自己現在的這段關係。這裡,需要我們做的,就是知道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需求是什麼,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匹配我們的需求,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互動是什麼樣的模式。
任何不清不楚邁入的關係,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好運”了。可是,幸運兒永遠是少數的。所以,寄希望於運氣,不如自己拿回決定權,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