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句話: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意思不用解釋,事實也不容否認,關鍵是為什麼會這樣?
這跟人的心理活動規律有關。人的心理活動有一個規律叫:路徑依賴。簡單地說,就是靠山的打獵、靠水的打漁,靠慣山吃山、靠慣水吃水。你給別人施予時,別人會產生感激,你給別人施予的越多,別人對你的期求就越大,當你一旦不能滿足他的期求時,他就會把之前的感激轉變成怨恨。
以前讀歷史,看劉邦評價漢初三傑:"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以為是堪稱領導表揚下屬的典範,崇拜之至。後來,又看到張良隨赤松子遊,韓信被殺,蕭何雖善終但也曾被下獄懲罰。有點兒不明就理,為之唏噓不已。
參加工作之後,一直不明白領導駕馭下屬的一種藝術:明面上批評,私下裡獎賞。以為領導有毛病:或者是想竊取下屬的智慧,或者是玩兩面三刀的把戲。
樁樁件件事情,串聯起來,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對別人,批評是對的,表揚是錯的。因為,人性慾望無窮,而絕大多數人又不能自律。表揚會使人慾望膨脹,而批評尚可以使人有所收斂。
當你施予別人幫助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分寸和節奏,在讓他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一定要讓他懂的知足,懂的感恩,懂得謙讓,懂得回饋,甚至懂得捨棄。就像母親對孩子斷奶一樣,孩子有失落感,但終究會適應,終究會明白:母親是為了自己,自己終究要靠自己。
劉邦表揚三傑,錯本不在劉邦,關鍵在於三傑自己。張良顯然是自律性非常強的人,幫助劉邦推翻暴秦,實現了天下太平,也完成了自己復仇的初心,控制了一切慾望,急流勇退,隨赤松子遊,全身而退。韓信志大才高,天下無敵,在楚漢相爭之時,不僅身邊人慫恿,就連項羽都向他提出三足鼎立的建議;不僅劉邦表揚他,他自己也自視甚高,對同僚嗤之以鼻,以為與劉邦相比也是各有千秋,大有平起平坐之意;慾望膨脹到這種地步,劉邦對他進行了打壓,他不是收斂而是怨憤,終於形成造反態勢,落的身敗名裂的下場。蕭何本也屬自律之人,大多數時候都表現的非常好,貪戀榮華富貴也不算錯,錯在還要名聲,想追求古之賢相的名聲,結果差點被收拾,好在劉邦也只是想給他略施點兒懲誡,他也見勢就收,才得以善終。
也許你做的非常好,但當你的自我感覺良好時,領導必須要批評和敲打,其實領導批評的不是你做的事情,而是你的心態,必須警惕和防範你的心理慾望膨脹,讓你保持謙卑和平和。而私下裡會根據你的業績和貢獻,對你施以獎賞,或加官進爵,或獎以錢物,讓你心裡踏實。這樣的領導,才是真正高明的領導。
俱往矣,還是毛主席總結的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領導要批評下屬,下屬不敢批評領導怎麼辦?領導自我批評。批評使人謙虛,謙虛使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