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何毓秀(化名)是一位成功女士,她的時尚品牌店在杭州、蘇州和廣州都有分店,身價不菲的何女士在感情問題上卻是一波三折,生活的並不幸福,年逾七旬的何毓秀至今還是單身,說起自己的人生經歷,何女士心裡就如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啥滋味。

1969年4月中旬,十六歲的何毓秀和十二名上海知青一起來到了東北邊陲的寶興二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鍛鍊革命意志。他們一行十三人都是初中畢業生,都來自上海的同一所中學。這十三名上海知青有七名男生六名女生,他們的年齡也都差不多,何毓秀個子最高也是長得最漂亮的女知青,但數她的年齡最小。

知青們來到寶興二隊後,二隊隊長陳寶興把這十三名上海知青安置在了村東邊生產隊隊部後面那三間土坯房子裡,算作一個知青集體戶,一名叫鄭浦東的男知青擔任集體戶戶長。後來知青們才知道,那三間土坯房是孤寡老人陳大爺的,陳大爺春節前剛過世。這三間土坯房子中間是廚房(外屋地),東西兩間房子裡都有火炕,算作兩個臥室。外屋地有兩個鍋灶,分別燒兩鋪炕。男知青住東屋,女知青住西屋。

上海知青剛來的寶興二隊的那兩天,村裡的社員們都到知青集體戶看大都市來的上海知青,過了兩三天,還有幾個十八九歲的小夥子往知青集體戶跑,陳隊長問他們:“你們總去集體戶幹啥?不要影響人家的生活和休息。”“陳隊長,那個女知青長得太好看了,俺們長這麼大還沒見過這麼好看的閨女呢,不愧是大城市來的人,長得那麼好看,越看越想看。”一位叫王成喜的年輕社員說出了實情,原來他們是到知青集體戶看何毓秀的。何毓秀長得確實漂亮,陳隊長也認同大家的說法。

知青們到來的前一天,陳隊長就為知青們準備好了口糧:一麻袋玉米碴子,一面袋子玉米麵,還有一些高粱米和一點大米,這些糧食都是從生產隊庫存裡暫借的。大隊書記說了,等把知青吃飯居住的地方安頓好,大隊統一去公社糧站給知青們領取口糧。

何毓秀他們都是十六七歲的孩子,別說讓他們做飯了,讓他們燒炕,他們連劈柴都點不著。陳隊長只好讓他媳婦臨時來幫知青們燒炕做飯,教知青們學習燒火做飯。好在鄭浦東的外婆家是鄉下的,他假期常去他外婆家,十五歲就幫他外婆家挑水,也跟他外婆學過做飯,有以前的基礎,鄭浦東學習做飯就容易了很多。

經過半個月的幫教,知青們基本學會了燒火做飯,鄭浦東貼的玉米餅子不光是好看,還特別好吃,就連陳隊長的媳婦都誇獎鄭浦東聰明,學什麼像什麼。因為鄭浦東擅長做飯,知青們正式參加生產勞動後,也是由鄭浦東負責做飯,其他知青負責挑水燒火打下手,刷鍋洗碗的零碎活就是女知青們的專利了。鄭浦東雖然擔起了為大家做飯的重擔,可他從不耽誤生產勞動,不比別人少掙一分工。

春耕春播最忙碌的那一陣子,知青們幹一天活回來都不想吃飯,更別說讓他們再做飯了。鄭浦東卻照樣為大家做飯,從不嫌累從無怨言。對於鄭浦東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裡,記在了心裡。春播結束那天晚飯後,何毓秀笑著說:“鄭戶長,為大家做飯你受累了,我代表咱集體戶成員向你致敬並表示感謝。”“你還叫我戶長,戶長就得為大家服務,不然我當這戶長就沒意義了。以後不要說客氣的話,能為大家做點事情,我高興。”樸實善良的鄭浦東,確實讓集體戶的知青們感動不已,大家從心裡感激他,敬重他。

寶興二隊一共有六十九戶人家,人口二百九十一人。寶興大隊一共三個生產小隊,數二隊的人口多。王成喜是二隊會計家的大兒子,他長得結實帥氣,還讀過幾年書,在寶興二隊也算半拉文化人。因為王會計夫妻倆都很勤快,為人也和善,王成喜剛滿十八週歲,就有媒人來給他提親。王成喜沒少相看物件,可他一個也沒看上。自從村裡來了上海知青,王成喜再也不去相看物件了,他說自己找物件就找何毓秀那樣的。

在平時的生產勞動中,王成喜總是想方設法接近何毓秀,幫她乾重活,給她送好吃的,還讓他母親給何毓秀縫了套袖和墊肩。可何毓秀對王成喜並沒有什麼好感,她儘量躲避著王成喜,她不喜歡要別人的東西更不想欠別人的人情。

1971年秋天,鄭浦東應徵入伍離開了寶興二隊,對於鄭浦東的離開,集體戶的知青們心裡都很失落,因為鄭浦東一直像大哥哥一樣關心照顧著大家。其實,鄭浦東之所以能應徵入伍,也是大家的功勞,十三名知青十二人都同意讓浦東去當兵。要不然,鄭浦東就不一定有這次機會。鄭浦東離開了,沒人給大家做飯了,知青們只好採取輪流做飯的方式,一人做飯三天,還要負責挑水劈柴。

王成喜知道了知青們輪流做飯的事情,每當何毓秀輪值時,王成喜就來幫她挑水劈柴,還把自己家裡的白菜蘿蔔送到知青集體戶來。那年春節前,王成喜家殺了一隻羊,王成喜給知青集體戶送來了五六斤羊肉。王成喜為什麼給知青集體戶送這麼多羊肉,大家心裡都明白,一位叫劉玉軍的男知青笑著說:“何毓秀,謝謝你了,大家都跟著你沾光了,不然我們哪能吃上羊肉。”何毓秀心裡也明白王成喜來集體戶義務幫忙和給知青們送羊肉的目的,可她從心裡不喜歡王成喜這樣的男生,更沒有紮根東北農村的打算。

1973年秋收時,何毓秀突然肚子疼,陳隊長趕緊讓車把式卸掉剛裝到牛車上的玉米棒,派王會計和一名女知青跟車把式一起把何毓秀送到了公社衛生院,公社衛生院的醫生初步診斷為急性闌尾炎,讓他們趕緊去縣醫院。幸虧及時送到了縣醫院,縣醫院的醫生說再晚來一會,有可能會造成闌尾穿孔。

在縣醫院住了七天,等傷口拆完線,陳隊長就安排車把式趕著牛車把何毓秀從縣醫院接了回來。那天去縣醫院接何毓秀,王成喜也跟著去了,他還借了上海知青的一個軍用水壺,灌了滿滿一壺開水,他怕何毓秀路上口渴。

回到村裡,王會計的媳婦直接把何毓秀接到了她家,她說剛出院身子還很虛弱,沒人照顧可不行。何毓秀原本不想去王會計家,可人家誠心誠意要照顧自己,何毓秀實在是不好意思再推脫了,那真的是盛情難卻啊。

在王會計家療養期間,王會計媳婦對何毓秀的照顧那真的是無微不至,特別細心周到,家裡積攢的幾十個雞蛋都成了何毓秀的營養品,王會計還殺了一隻老母雞給何毓秀補身子。王成喜也是跑前跑後,還到鄰村為何毓秀借來了兩本長篇小說,讓何毓秀看書解悶。對於王會計一家的悉心照料,何毓秀從心裡感激。

之後的日子裡,王會計家做了好吃的,王會計媳婦都會到知青集體戶來叫何毓秀,何毓秀不想去都不行,王會計的媳婦總是強拉硬拽,弄的何毓秀很尷尬。但人家畢竟是好心,何毓秀還不好說別的。

轉眼就到了1975年的夏天,何毓秀他們已經來寶興大隊插隊生活了六年多,三個生產隊的三十多名上海知青就有兩人透過應徵入伍離開了寶興大隊,還有兩名男生被招工去了縣城。在其他大隊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倒有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的,可寶興大隊的知青們都看不到能離開寶興大隊的一點希望。

頭兩次回上海探親時,何毓秀就央求他父母託託關係,想辦法把她調回上海。可她的母親只是搖頭,說:“咱家就這情況,上哪託關係呀,你弟弟這都待業一年多了,也沒給安排工作呀。”

那年初秋,寶興小學的校長調到了公社中心小學任教,寶興小學需要招一名民辦教師。聽到這個訊息,三個生產隊的上海知青都躍躍欲試,都想去當這個民辦教師。因為當時的民辦教師每個星期天都能休息,三百六十天都給記工分,每個月還有三塊錢的教師補貼。在那個年代,民辦教師也算一個不錯的職業。

就在大家為能當上這個民辦教師絞盡腦汁時,王成喜突然找到何毓秀,問她:“毓秀,你想到咱寶興小學當老師嗎?你要想去就告訴我,我有辦法讓你去學校教書。”

那天傍晚,何毓秀跟著王成喜來到了大隊書記家,大隊書記笑著說:“成喜大侄出面了,這個面子我咋好意思不給。這樣吧,你明天準備一下,後天就去學校教書吧。”

從大隊書記家出來,何毓秀非常高興也特別感激王成喜,王成喜伸手拉住了何毓秀的手,何毓秀竟沒有拒絕,王成喜一直拉著何毓秀的手把她送到集體戶。

那年春節前,何毓秀和王成喜結婚了,結婚前何毓秀寫信徵求過父母的意見,她父母也沒有明確表示支援和反對,只是說尊重她的選擇,讓她自己看著辦。

結婚後的第二年秋天,何毓秀生下了一個可愛女兒,取名王芳。她寫信給父母報喜,希望父母能抽時間來東北看看。很快,何毓秀收到了父母寄來的二十塊錢和一封信,她父母說家裡也不寬裕,暫時就不來東北了,等以後再說吧。看完父母的來信,何毓秀哭了,她為什麼哭,自己也說不清楚。

1978年秋後,在寶興大隊插隊落戶的最後一名上海知青離開了寶興大隊,回到了上海。看看一同來插隊落戶的知青都走了,何毓秀心裡就像被掏空了一樣,那種難受的感覺除了想哭還是想哭。

看看別人都透過招工返城了,卻一直沒有自己的招工名額,何毓秀去過公社知青辦,去過縣知青辦,知青辦的領導說既然已經在農村結婚生子了,就在農村紮根吧,現在上面有政策,在農村結婚的知青暫時無法返城。

從縣裡回來,何毓秀一下病倒了,高燒不退,不吃不喝還說胡話,總唸叨要回城要回上海。村醫給她打針吃藥,體溫是正常了,可她還是不吃不喝鬧絕食,天天哭哭啼啼的。王成喜問她哪不舒服?她就一句話:我要離婚,我要回上海。

一連四五天滴水未進,何毓秀兩次出現了昏迷,這下可嚇壞了王成喜和他的父母,他們真擔心何毓秀有個好歹。王成喜和他的父母商量了一下,為了保住何毓秀的生命,王成喜答應跟何毓秀離婚。

離婚後不久,何毓秀總算等到了返城的訊息,她被招工到一家針織廠。離開寶興大隊那天,何毓秀撲通一聲跪在了王成喜父母面前,泣不成聲地說:“爸、媽,我對不起你們,我也不求你們原諒,若有來世,我下輩子給你們當牛做馬來報答你們,來補償我的虧欠……”

帶著不捨和愧疚,帶著牽掛和不安,何毓秀在1979年初夏回到了上海。離開了十年,上海已經不是她印象中的那樣了。她原來和父母一起居住的那兩間房子已經成了弟弟的婚房,她父母住在了爺爺奶奶家,四口人擠在了老弄堂一所二十平米的房子裡。何毓秀回來後,只好在她父母床邊加了一張行軍床。

參加工作後,何毓秀每個月給王成喜寄五十塊錢,算作給女兒的撫養費。王成喜給她寫信,說她剛回到上海,也掙不了多少錢,就不要寄錢了,照顧好自己就行了。王芳由她爺爺奶奶照顧,也受不了什麼委屈。捧著王成喜的來信,何毓秀淚流滿面。

一晃就是五六年,何毓秀的親友給她介紹過幾次物件,何毓秀都婉言謝絕了,她說已經沒有心思考慮婚姻問題了。

1994年春天,何毓秀工作了十多年針織廠裁員,她被裁員下崗了。工作沒有了,工資也停發了,東北還有上高中的女兒,女兒得不到母愛的溫暖,絕不能再斷了孩子的生活撫養費啊。

下崗後,何毓秀自謀職業,在市場租賃了一個攤床,賣針織品和女性內衣,後來又擴大經營,零售批發各種時尚品牌女裝和箱包。不到十年的時間,何毓秀就成了身價不菲的大老闆。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可她的個人問題一直也沒顧上考慮,年過半百的何毓秀還是孤身一人。

2005年秋天,何毓秀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第二故鄉寶興村,王成喜父母身體雖還不錯,可他們都顯得特別蒼老,五十多歲的王成喜也很憔悴,頭髮基本全白了。何毓秀離開後,他也沒再成家,後來承包了村東那片荒地,建起了養雞場,沒少付出汗水,卻沒得到多少回報。好在她的女兒王芳大學畢業後在縣一中當了一名英語老師,也在縣城結婚安家了,還生了一個白胖的男孩。

看著面帶微笑的兩個老人和一臉憨笑的前夫,何毓秀愧疚難當,失聲痛哭。她離開寶興時,給王成喜的父母留下了五萬塊錢,王成喜的父母說啥也不收,還說她出錢養大了王芳,已經盡到責任了。

在縣城汽車站和王成喜分別時,看著面容憔悴一臉憨笑的前夫,何毓秀心裡就如刀割一樣疼,她擦掉臉上的淚水,緊緊抱住了王成喜。

目前,何毓秀已是身價上千萬的大老闆,杭州、蘇州和廣州都有她的分店。她的生意雖然做的風生水起,可她的婚姻問題卻一直未能解決。說起當年為了返城選擇離婚的往事,何毓秀心裡就如刀割一樣疼痛,她說自己雖然達到了回城的目的,事業也取得了成功,可她心裡並沒有多少喜悅,她總覺得虧欠了自己的女兒,虧欠了自己的前夫,這種虧欠,她說這輩子都沒辦法償還。(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人物用了化名,若有重名,純屬巧合)

7
最新評論
  • 1 #
    可以叫前夫來幫助,可以的話,可以再續前姻。
  • 2 #
    那個年代這種情況很多的,也不能怪誰,
  • 3 #
    為了返城選擇離婚,簡直是拿婚姻當兒戲!
  • 4 #
    通讀全文,何毓秀的愛始終是被動的,提出離婚的是何毓秀,最終不能復婚,問題也應該出在何毓秀身上。發生在那個年代的事情,一定有許多無奈和困惑,對與錯就不做評判了。很喜歡這樣的文章,樸實真實接地氣,雖沒有華麗的詞藻,可讓人讀著舒服。
  • 5 #
    女知青付出代價也是很大的,時勢環境讓渺小的個人
  • 6 #
    那個時代留下的此類事情很多,歲月催人老,珍惜時光,珍惜當下。
  • 7 #
    八三年認識了一位曾經在海南島下鄉八年的女知青, 為了能夠返回省城,堅決不在當地嫁人結婚,最後母親提前病退作頂職的形式總算"凱旋"而歸…… ~~~ 而第二年(也就是78年)知青開始大回城了……
  • 8 #
    我覺得,凡是結婚後又離婚返城的知青,無論真假,都是是對愛情的背叛,特別是那個年代,要麼就不別結婚,結了就必須不離不棄。個人的追求,與無暇的愛情能比嗎
  • 9 #
    只有離婚才能回城?……!!!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搭夥5年,65歲阿姨自述:提出分手後,他卻要跟我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