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般在男生的話語體系裡,容易遇到兩類攀比,一個是拿自己和別人比,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和別人比。

前者對於絕大多數男生來說,通常是很不舒服甚至是反感的。比如自己的女朋友或者老婆,總喜歡當著自己的面說,你看誰誰又買了套房,而且是超大陽臺,你看誰誰又換了輛好車,諸如此類。

也許言者無心,但多數男生都是自尊心比較強的,聽到這樣的表述時,會不自覺地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所以本能的是不喜歡聽到這類表述。

後者比如,自己的另一半去閨蜜家,發現她家的衣櫃裡,全部是名貴包包,口紅絲巾一抽屜擺不下,頓時覺得臉上無光,回來就悻悻不樂。這個時候只能酸溜溜地補一句,咱窮是窮了點,以後都會有的。

不論是被拿去比較,還是自己去和人比,其實本質上都差不多。攀比是人性,不在這裡比,就是在那裡比。沒有攀比心的人,要麼真的是無慾無求,要麼就是對自己沒有要求。

真要拿自己和別人比了,卻被比下去了,還真挺不舒服的。特別是,有的時候你並不想和人比,別人卻拿這個優勢來和你比,這一點特別容易敗興。

這裡就考驗人的獨立性了,關鍵在於:不要進入別人的比較體系。

所謂攀比,就是比較,比較就得在同一基線上去做對比,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唯一變數”,不同的基線是沒有比較的意義的。比如前文所說的有幾套房,有多少奢侈品。

有些比較是真的挺沒意思的。比如你真的不是很care有多少奢侈品,有些人就是喜歡拿自己擁有的,來和你比。假如你心理不平衡,你就已經落入了對方的比較體系了,你怎麼比都是你輸,因為那是對方的優勢領地。

好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比較多元化,我們可以有很多的比較體系。比如有的人喜歡奢侈品、豪宅,這也是一種合理的比較體系,不然郭敬明的《小時代》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熱捧;有的人去創業,比公司市值、盈利能力,比如映客直播的奉佑生曾被IDG資本的熊曉鴿當眾哂笑,說怎麼一年才賺5個億,奉佑生非常之尷尬。還有人喜歡漢服、盲盒、球鞋,每天都在收集,甚至不惜拿出自己相當的收入,來囤入儘可能的新品。

我聽到過的最有意思的比較,就是騰訊有個員工,2010年進騰訊,10年來省吃儉用,把所有的工資收入全部拿來買騰訊的股票,10年後攢了一個億。真要比的話,不知道當年他的那些只顧著買車、吃吃喝喝的同事會作何感想。

與被動的跟人比相比,有一種更為主動的比較方式,可以在短期內創造一種新的話語權,並獲得比較優勢,這就是創造規則。

比如在5G領域,像華為這類企業,就會積極地投身進去編制5G行業標準,這樣可以鞏固自己在5G領域的先天積累優勢;在自動駕駛領域,小鵬會跳出來公佈自動駕駛行業標準,比如變道成功率、出入匝道成功率等,試圖打破特斯拉話語體系下的一維對比體系。

盲盒、漢服、球鞋的興起,有時候看上去像是一小撮人創立了一個新的細分流行圈,背後的攀比狂熱卻絲毫不比金錢話語體系下的狂熱狂熱來的弱。本質上來看,還是在於世俗意義上的金錢、財富、成功的話語體系太過牢固,所謂“既得利益者”已經牢牢把控住“排行榜”上的名次,以至於後來者不得不在新的領域裡來發起一個新的比較體系。

世界就是在這樣的比較動力下不斷推出陳新的,這不是壞事。重點在於,作為一個個體,當在某一領域比不過人家的時候,要積極尋找新的比較體系,去建立新的比較優勢。這樣才不會落入“俗套”的話語體系,被排行榜頭部的人牽著鼻子往前走。

這是世界的遊戲規則,既然身在其中,就遵循遊戲規則吧。不要羨慕別人,別人只是比你更懂、更適應遊戲規則而已。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長大也是一種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