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早上四點半醒了,望著互相擠著而熟睡的娃們,心情好極了,真好!
此時真是難得的安靜!追完了美好作品課,又翻看了一直想看的《最接近生活的事物》這本書。
也許很多事情都是那麼巧合吧!在追的這部美好作品的內容,讓我更加想成為一名手藝人,羨慕他們的作品,欽佩他們的專注!但這些距離自己太遠,確切說夢想都談不上。可是結合這本書,似乎明白了點兒:無論當下如何,走好每一步,就是通往美好的路。而具體的辦法,可以給自己更多的留白時間,變成一個深度觀察者。當然,孩子也一樣,更需要獨自的留白。
書中提到:藝術是接近生活的事物,它是放大生命體驗、把我們與同伴的接觸延展到我們個人際遇以外的一種模式。文字和藝術一樣,能抵制住傲慢的時間,讓我們成為習慣長廊裡的失眠症患者,並主動從死亡那裡挽救事物的生命。
當細節從我們的腦海裡退卻時,困擾細節的現實感逐漸消失,細節包括我們童年的記憶,那幾乎被忘卻的味覺、嗅覺和觸覺方面的刺激性。
我們以注意力的睡去,呈現給世界的緩慢死亡。由於習慣成自然,或是出於懶惰、缺乏好奇心和緊迫感,我們不再觀察事物。
觀察是拯救,是救贖,是把生命從其中自身中拯救出來;倘若思想真正地臣服於物體,倘若它的專注力在物體身上,而不是物體的屬類上,那麼那個物體就會在沉思的雙目之下開口說話。
因為鬥兒第一次寫字很認真,我給他贊,他卻要動物變形玩具作為獎勵。買回家後,他就鼓搗上了。有天晚上自己摸著這幾隻動物,對我說:媽媽,我怎麼看這幾隻動物都像是有生命一樣啊!你看他們的翅膀多麼的大、腳上的爪子多麼的鋒利…… 晚上睡覺還把他們都各自安頓好,說了晚安,早上第一時間去看看他們,對他們說“早上好”!
我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命力”吧!也再次想到周國平《何以滋養靈魂》裡的那段話,論美:在孩子眼裡,世界充滿著謎語。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謎底殺死了許多美麗的謎底。這個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絢麗,卻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視下蒼白失色了。哎,孩子的目光,這看世界的第一瞥,當我們擁有它時,我們不知道這是幸福,當我們悟到這是幸福時,我們已經永遠失去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