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的妹妹,爸爸媽媽喊她叫二姨,我們姐弟幾人,則叫他二姨婆。
二姨婆的個子,沒有我的婆婆個兒高,人整體是不胖也不瘦,為人熱情,精明豁達,喜歡在市場上做點小本生意。
二姨婆的家,住在鎮上河的對岸的一個不遠的小村子裡。
我們家離鎮上有十多公里路,所以二姨婆的家和我家的距離,是還有些距離和路程的。
在一年中,我們兩家的人通常也會走動,來串門兩三次。
我不是經常到二姨婆的家裡面去作客走動,一般都是媽媽帶著我去的,這些都算是在孩童時期的事情了。
很早的時候,我記得二姨婆的家裡面,她家的老伴早應該已經去世,因為我是從未見二姨公了。
她家的三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了,在農村各自單獨分家立戶。
二姨婆和三個叔叔各自單獨有家似的,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樓房裡,逢年過節,或者遇到特別重要的日子,一家大夥一般也會相聚在一起,吃吃飯,聚聚頭。
在我們去她們家裡面作客的時候,有時候也是輪流坐莊吃飯,所以在早些時候,讓我覺得她們的一大家子,家庭處得還是比較的和諧,比較團結,比較溫情的。
二姨婆家幾個子女都已經成家以後,據說二姨婆覺得自己閒不住,雖然自己六七十歲的年齡,但是仍然覺得身體硬朗,令人很有精神。
由於過河就是鎮上,二姨婆就在鎮上街面,租一個小攤位,專門進了一些輕便的日用小百貨來賣,掙了一些微薄的收入。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帶著我去鎮上趕集,好幾次都會待在二姨婆擺攤賣東西的地方,陪著她賣東西。
甭管二姨婆的歲數,還是有些大了,但是她頭腦精靈,我們經常看見別人買東西出錢,發現她算賬非常快,三下五除二,幾下子就把賬算清楚了,還非常麻利的、迅速的,就給對方把錢找補好了。
二姨婆見我在她身邊,她從來不會虧待我的,要麼會給我拿一些小玩意兒,要麼給我一些零用錢,要麼帶我和媽媽到附近的館子,去吃一些熱氣騰騰的午飯菜。
二姨婆還時常誇我,說我長得帥氣,長大以後,一定會有好出息的。
過了好幾年,我在鎮上,去讀初三。
有一次中午放學,我在鎮政府的門口,碰見二姨婆。
我和她打了招呼以後,二姨婆說,她到鎮上找一下領導,辦點兒事兒。後來回家,聽家裡面的人說,二姨婆慢慢地隨著年齡變大,她的身子骨也大不如以前了。
前幾年,二姨婆在鎮上擺攤兒,還能掙些錢度日。現在歲數大了許多,也不方便擺攤做生意了。
家裡面的三個兒子,從分家以後,現在有的家境好,有的家境不好,對分攤撫養二姨婆的有些事情上,有些意見不統一,所以二姨婆就找了鎮領導,想請他們出面,給她幫忙管管家務事。
後來,我到外地去上學,在家的日子就很少了,也少於和二姨婆見面了。
再後來,我婆婆也因病去世了,二姨婆也少於主動來我家走動了。
再後來,我去外地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更少於聽見她們家裡面的事情了。
在新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穩定以後,在老家裡面有些人來我家探親,來看望我的媽媽,除了聊到家鄉的改變,人長人短以外,有時候也還帶來二姨婆家的一些事情。
聽他們說,現在二姨婆家的一些孫子輩們,大都長大成人了,個個都有出息。
二姨婆的大孫男,高中畢業以後,隨著他的么爸,到了廣東去打工,幾個年頭下來,掙了不少的錢。
後來,她的大孫子在廣州某個工地,不慎又出了一個事故,他的一個手臂受了點殘,對方大大方方給予了幾十萬的補償。
她的大孫子回到老家,就去鎮上買了一樓一底的樓房和商鋪,在二姨婆的指導下,幹起了零售和批發商品的業務,繼承發揚了二姨婆經商的理念,據說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後來結婚生子,家庭美滿。
二姨婆的二孫男,聰明伶俐,初中畢業,成績非常好,考入縣重點師範學校,畢業以後在某個學校,幹起了鄉村教師,也為家鄉和家裡面爭了光。
二姨婆的三孫女,長相漂亮,學習成績也很好,正在上大學,想必未來也有好的出路。
聽了這些二姨婆家的資訊,感覺生活處處總是充滿希望的,心裡面總有絲絲難以掩蓋的喜悅。
不惑之年,我又到更遠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天天不停地忙於事物,難以回到那個偏遠的鄉村老家,愈來愈更少地知道二姨婆家裡面的訊息了。
雖然自己鄉音親情沒有改變,多少年過去,或許他鄉早已物是人非。
惟願生活如斯,大家皆好,一切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