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其實不是件壞事,諸葛先生尚可以舌戰群儒,辯論賽優秀辯手也可自成一排。但是如果講道理成了一件贅餘的事,當你想說明或者證明一件事情的時候,道理連篇,不停地講道理,就像不停對女朋友講道理的男人一樣,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可能還更容易讓人反感非常。
所以,與其做一些無用功,不停重複講所謂的道理,倒不如行動起來吧,把道理建立在自己的行為中。
不和無知的人講道理無知之所以為無知,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不懂知識,或者才疏學淺,更多的事情在於眼界的不同。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對牛彈琴的典故大家自然都知道。
我舉個例子,工作中,有這樣一個人,不明事理,好賴不分,說話刺痛,大家都沒法相處。但在你不可避免與之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時候,忍不住了跟她講道理的時候,她根本就不搭理你,硬拳頭打在豆腐上,無知的人無知慣了,講道理不過是讓自己懷疑自己罷了。越講道理的人越清楚自己在知識面前的無知,反而,越無知的人越容易把你帶跑偏。
不和裝傻的人講道理初一看和前者並無好賴,但仔細琢磨還是有所不同的。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直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對他講直話,這就對不起人。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直話,如果對他講直話,不但浪費,而且得罪人。“
應說的時候直說,不當說的時候就不應該說,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身邊的人對某些事情並不是不清楚或者不瞭解,當你覺得他在犯傻的時候,可能有另外的打算,或者這件事情另有隱情,我們要學會知趣,懂味,而不是硬壓著自己的道理非得要求別人做點什麼。說的好聽這叫不識趣,說的不好聽的話,情商也確實是太低了。
不和家人講道理為什麼最後加上這一句,但其實和前面的完全不同了。
前面兩種說到底都是避免和不相干的人發生不必要的衝突,但這一件卻是讓你和家人更加溫馨的必然行為。
著名主持人馬東曾經講過這麼一個故事:他說他有個76歲的老母親,平時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房間裡沒人,就會把燈關上,但他其實很多時候需要這盞燈,因為離開的時間並不長。
剛開始馬東會勸阻母親:咱們不缺這個錢,而且一直開關,會更浪費電。
諸如此類的話說的多了,母親總是笑呵呵的應下來,但是並沒有停止過這個事情。
我們的父母不也是一樣嗎?
你可能一直告訴他怎麼用導航,一遍遍地叮囑他們不吃隔夜飯,不要再浪費時間做鞋做襪,他們都只是滿頭答應,然後依舊。
你本來是好意,時間久了,就開始煩躁,繼而吵架,卻忘記了最初的初衷是希望他們好,結果卻成了為了講道理而講道理,互相傷害。
夫妻,孩子都是一樣,有時候,道理講得多了,感情反而淡了。
用語言道歉的人有時是因為她不準備用行動道歉。
學會理解,因為只有理解別人,才會被別人理解。
懂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呢?
行動永遠是優於講道理的第一優先順序,千萬不要一直不停地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