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不少家庭,父子關係不和,甚至不知“父子有親”為何物。通常的表現,是父親溺愛、傾情付出,而兒子懶惰、缺乏自立能力,對父母的辛勞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毫無感恩之念,毫無孝、敬之意。再加上代際溝通的困難加重、父親無暇理會兒子等原因,父子基本處於兩個平行世界,僅靠經濟供養,維繫著血脈的聯結。
諸事不順因不孝。各種社會亂象,如果追根溯源,都會指向父子之親的衰落。
2.5.3 教育之本
傳統教育的起點、教育的核心,不是功名利祿、升官發財,也不是成聖成賢,而是什麼?是父子有親,是讓父子之親一生不變。
有父子之親才有孝子。當父子親了,對父母一定有感恩之心。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愛心誠心、感恩報恩的心,是從對父母的親、對父母的孝衍生而來。
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也一定愛社會、愛國家,才有可能成為社稷棟樑、國家忠臣。所以,中華文明自古就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智慧。
當代世界,要公民愛人民、愛國家、對國家盡忠,先應弘揚孝道。只要父子之親一生不變,天下就有層出不窮的孝子,層出不窮的孝子能夠建功於江山社稷,能成就大聖大賢,才有國家乃至人類的文明化育、繁榮昌盛。
2.5.4 父母責任
父母的責任之首,是養護,即撫養、保護。
父母是子女生命的締造者。子女來到人間,毫無自我決定權。而且,來到人間之時,毫無生存能力。為此,父母必須有責任為子女的生命提供最基本的撫養和保護。
父母同等重要的另一項責任,是教育。
養不教,父之過。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本指南提供如下六條建議:
(1)父母與子女之間,人格平等。父母的慈愛,是成全,而非控制。
(2)父親不能缺席。母親應是生、養、教三位一體,擔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但同時,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也不能缺少。嚴父慈母,或者嚴母慈父,一個都不能缺,且最好一嚴一慈。
(3)俗話講,教兒嬰孩,教婦初來。特別是三歲以內嬰幼階段的孩子,每一天的每時每刻,經歷的人和事,都是決定一生品行基調的學習時間。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孩子效仿學習的物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父母應對此足夠重視,讓孩子看到、聽到、接觸到應該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在當今時代,讓孩子與手機、電視等各類電子屏隔離的時間,越長越好,同時,撿起背誦經典等童子功,讓孩子的啟蒙恢復傳統教養的智慧。
重視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是給孩子的一畝心田,種下優質的種子,將對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品行、智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才是名符其實的贏在“起跑線上”。
(4)靜等花開。不以成年人的節奏壓迫孩子,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慢慢來。(待續)
做個幸福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