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有的身體器官中,眼睛最為我們所看重,而且人類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就是眼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體器官中,最能表達人的感情和意向就是眼睛。在交際生活中,保持目光的接觸,就有可能準確地看出一個人的感情傾向,同時,保持目光接觸,還能幫助控制談話的場面和發展方向。在進行交流時,如果想要讓談話的內容引起對方的興趣,保持目光接觸就是最好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在社交場合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我們盯著別人的眼睛看時,對方會有意無意地選擇迴避。這說明對方對你可能有不好的看法。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我國,聽眾迴避與演講者的眼神交流,是對演講者的尊重,而在西方,即使聽眾和演講者相隔很遠,只要演講者的目光看向聽眾,聽眾就會和演講者相互對視,這就表明自己在認真聽演講的內容。西方人甚至認為如果演講者回避和聽眾進行目光接觸,就會讓聽眾覺得自己被對方忽視了。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興趣去聽演講者再講什麼內容了,甚至還會認為演講者很害羞。
心理學家認為,老師,家長和照顧孩子的人都需要知道,孩子們在上課,聽講時眼睛望著別處,那麼她們有可能是在進行思考,所以說,不要輕易地批評孩子們在聽課時眼睛沒有望著老師,也許他們正在思考比較難的學習問題。這對孩子們來說,是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好事,正是在提升自己學習,思考的能力。而心理學家對學生成績的測試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喜歡轉移目光的學生,考試和學習成績要明顯好於其他的學生。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目光轉移其實對思考有很好的幫助,因為透過阻隔視覺上分心,可以讓人的注意力相對更加集中,因為,盯著人的面目看,會讓人分心。如果在上課時,學生們一直盯著老師看,那麼大腦就會時刻處理視覺效果,導致資訊無法集中進行思考。
所以,當你發現別人在與你交談時,對方的目光在不停轉移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斷定對方一定發現了什麼事情讓他們覺得哪裡不對勁。對方可能會因為對你不感冒,沒有什麼興趣,或者因為某種隱私而無法面對你,或者害怕你,所以避免與你進行目光對視。在多數情況下,說假話的人會盡量回避與人進行目光交流,因為他們覺得內心有愧,所以不想和人面對。但我們不能因為在交流時,對方眼睛看著別處,就認為對方有什麼事情在對你進行欺騙。或許此人是因為什麼別的事情影響,或者覺得不舒服不願讓人察覺,或者僅僅是因為敏感而採取的自衛意識。當然,也許是對方不想讓別人瞭解他們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就採取目光迴避的辦法,他們也可能缺少自信,所以就在交談時眼睛看著別處,防止別人透過目光交流而看到他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