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現,自從重新理解了“朋友”一詞後,在人際相處方面,好像一下子釋然且輕鬆了很多。
一方面,不再像過去那樣執迷於一定要和誰維護好關係;一方面,拋棄社交、網路等方面關於交友的“至理箴言”,只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只堅信於自己在與別人相處,以及所思、所想、所感中得到的零星信條。
一旦遇到一些問題,將它作為一個課題認真地去對待,吃飯、行走、玩樂時都將之存入潛意識中,反覆琢磨,原來的空白無頭緒便會在某個瞬間一下子豁然開朗。
這種思考問題的一套方法論,對於“朋友”這個話題也是一樣的適用且行之有效。
正因為如此,我逐漸避開網路以及資訊繭房中所精心打造的“優秀論”腔調,即強調要和優秀的人交朋友。
這樣一個腔調的支援點在於,和優秀的人在一起,身為當事人的自己也會同樣變得越來越好。而所謂優秀的定義,包括高學歷、高薪資、高職位、高水平的生活追求等等。
2.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奉行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實踐信條,只不過在當下現代社會,被強調以及利用得更加淋漓極致。
當大部分人聽到這些言論時,特別是剛剛步入社會,沒有什麼閱歷,或者閱歷不多的年輕人,縱覽身邊的人,大部分都是普通工薪階層。拿著一份不算優渥也不算拮据的工資,過著家庭—工作兩點一線的生活,更豐富一點的,無外乎節假日出去短途旅行,以及和朋友外出聚餐。
社交網路以及電視綜藝等各種現代媒介渲染打造的高層次生活、高階層人群、高薪資階級等等與所謂的“優秀”掛鉤的條件,很多對生活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是接觸不到的。
但幸運的是,依託現代媒介等各種網路平臺在丟擲一個隱含自身意識形態資訊點的同時,也順帶丟擲了一個誘餌,你可以順著真誘餌,找到一群可以符合條件的、或者滿足自身追求所謂優秀的資質的圈子。
當下熱絡的付費教育,在除去客觀地去評析其含金量,仔細琢磨,很大部分都是以這樣一種直接的或間接的噱頭去售賣。
關於這些點,也可以算是自己在一次次的思考中,得到的一些吉光片羽。
越來越發現,當一個人真的習慣於深度思考,或者說逼著自己漸漸習慣獨立思維之後,很多習以為常的論點再一看,不過是一層一捅即破的紙窗戶。
回到上面提到的話題,對我而言,比起和優秀的人朋友,和真心對你的人交友,是更加應該珍視的。
3.朋友W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們在一起相處已經有二十幾年。
她高中未上完就在三四線城市打工,當服裝銷售員、鞋子銷售員、在炸雞店做店員。
可以說,自高中之後,我們兩就完全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她開始步入社會生活,我依舊一路走在接受傳統教育的道路上。
她第一年工作回老家,那時我還在上高中,她給我買了一件帶蕾絲邊的嫩粉色襖子。
後來,我去外地上大學,每次去她那裡,她都會請我吃飯,帶我玩。
再後來,她結婚、生孩、做家庭主婦;我依舊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學生。
但不同的道路並沒有讓我們兩個走得越來越遠。她會和我訴說家庭生活的各種不順心,我也會和她談男朋友以及關於學校生活的種種。
我不會嫌棄她對生活的各種吐槽,她也不會質疑我所選擇走的道路。
忙起來時,幾乎不怎麼聯絡;但只要見面,依舊會絮叨各種各樣的事情。
甚至有時候,我覺得,沒有接受過太多傳統教育,或者說,沒有太高學歷的她,比我遇見的部分高學歷高文憑,接受過更好教育資源的人,更加的明事理、懂生活、有教養。
如果說,有什麼是一直維繫我和她能夠走到今天的,那一定是一顆真心。
不做作,不算計,不偽善。
朋友S是我初中時遇見的。但那時我只是聽說,卻並不熟悉。初三那年,我們被分到同一個班級,但沒有多少交際。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就是很想和她做朋友,困於一直沒有找到機會。
後來,我們兩竟然上一所高中院校,在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宿舍;再後來,我們朝夕相處,在同一個屋簷下吃飯、學習。
考大學時,我們在不同的城市。大學畢業之後,她選擇了工作。
她有點不太關注於社交,相處的朋友也寥寥無幾,也很少會打電話給我。
但即使一年都見不到面,我依舊會在某個節日主動打電話給她,送給她喜歡的禮物,以及永不失言的承諾。
因為一直認為,在心底一直想要深交的朋友,是需要自己堅持並用心去維持的。
朋友M是我專科認識的同校同學。我們因為某個機遇巧合變成了現在的好友。
她專科畢業讀了本科之後,選擇工作。在我這兩年上研究生時,她總會給我寄各種禮物,一條披肩、一個唇膏、一支眼霜......
其實一開始,並不知道以後的我們會有多麼深刻的關係;但慢慢相處之後,發現她的勤勉、她的單純、她的執著。
我發現,每一段讓我打心底要好好經營的友情,如果說,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真誠”二字。
沒有太多虛偽的套路,沒有太多偽善的言語,亦沒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
4.有那麼一段時間,每到一個新環境,交友就會成為一個足以令我困擾的問題。
曾經以為朋友之間就一定要親密無間、一定要無話不談、一定要坦誠相待。
但後來漸漸發現,當我們退一步去定位“朋友”一次的含義時,對待身邊的人際交往會更加從容。
有一次和一位相處不錯的異性朋友聊天,他反問我,你認為什麼才是朋友。
他說,他有很多朋友,從舍友到班級同學再到從小玩到大的人。在他看來,和他們在一起,很多時候,不過是大家開開心心吃喝玩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他對我說,好像你們女生對於朋友的要求就是很高很高的那種。
自那次聊天之後,當我試圖不再給“朋友”這個詞彙太多情感性的定義,賦予太深刻的情感潔癖之後,和身邊人的關係好像也緩和了很多。
不再以自己的價值標準去定義朋友這樣一個詞彙,給它一個更加寬泛且具有包容性的理解。
可以一起吃一頓飯、可以一起逛一次街,可以一起相約在圖書館自習,甚至一次性的深夜交談,對我而言,這些生命中出現的人都可以歸於“朋友”這一欄中。
與此同時,也更加珍惜那些一直以來陪伴在身邊的人。
知道自己小小的生活圈可以容納什麼樣的人,可以深交什麼樣的人;不再為走失的友誼而玻璃心,不再為匆匆那年的人與事而久久停留。
保持一種勤勉的態度,以及方寸之內的真心;去容納更多可能會在某一天走失的人與物,去接受生活中隨時都可能結束的情感。
覺得生活不過是,一日三餐,二三摯友,以及猝不及防的接受與失去。
作者介紹:芃芃,研二在讀。專科生起步,經歷過自卑、迷茫與無助。堅持、勤奮、信念,讓我一步步邁向從專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的階梯。未來很長,拼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