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而我們無法丈量“日久”到底要多久,所以需要一雙會識人的慧眼,使我們的人際交往變得輕鬆。
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識人技巧。
第一點,不要過於相信別人呈現給你的那一面。
人無完人,在人前表現得完美無缺的人,只是把他的缺點藏起來了。
生活中我們最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解釋為“首因效應”。
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第一次交往或第一次處事所帶來的印象,會在接下來的接觸中,始終佔據著主導地位。
孔子曰:“視其所已,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看一個人的人品,應該觀察他的言行和動機,不能只看他在你面前展現的能力和優點。
看人不片面,才能避免自己被人矇蔽被人利用。看清本質,撕下別人的偽裝,再判斷這個人能不能深交。
第二點,有些人只有在利益衝突時才能看清楚。
在愛情裡,人們會說:“一個人為你花錢,不一定是愛你;但是一個人不願意為你花錢,就一定是不愛你。”
其實,任何一種感情都會涉及到物質,比如請客吃飯,比如借錢還錢。
雖說“談錢傷感情”,但在現實生活中,錢是我們無法避免的話題。
在事關利益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會將保全自己利益看成頭等大事,這時候,他或許就不願意對你抱有善意了。
《孔子家語》中提到:“夫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意思是說,損害別人的利益來為自己獲利,反而會給自己招來災難。
李嘉誠曾經說過:
“但凡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保持初心的人,往往內心豁達、品行優良,做事肯為對方考慮,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這樣的人,是非常值得深交的。
第三點,真正的友情是雙向的理解和傾聽。
如果一個人總喜歡打斷你的話,並搶過話題,那麼這個人不是真朋友。
真朋友願意聽你的開心與不開心,疏導你,而不是無視你的需求。
只顧自己傾訴不聽你的傾訴,那麼他只是把你當做宣洩的工具,而不是當做朋友。
交朋友就是寧缺毋濫。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有一個通病就是自私自利,喜歡別人圍著他轉。
他們通常只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無法真正考量他人的感受,做事的出發點也是自己。他們讓你感覺自己不重要,或者草草應付與你的交流。
友誼是兩個個體之間形成的自願的、互惠的雙向互動關係。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幫互助互訴衷腸。當你需要對方的時候,你應該能夠依靠他們,他們也可以信賴你。
友誼應該是雙向的,若一方感覺太累,那這段友誼遲早會土崩瓦解,根本沒有繼續的必要。
遇到了這樣的人,你應該及時止損,脫離不健康的朋友關係。
心理學家裡雄在《親密關係重建》一書裡提出“五個A”:關注、欣賞、喜愛、認可、允許。
健康的親密關係裡,應該包含這些因素。
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你實在無法判斷一個人,就觀察他對弱勢群體的態度。
比如,觀察他對服務員、清潔工是否尊重,觀察他如何對待身邊的小孩、女性和老人。
當一個人面對強者時,可能會對自己內心不好的一面進行壓抑、掩飾或偽裝,讓人短時間內難以觀察。
如果一個人對弱者和顏悅色,抱有同情心、支援和鼓勵,這個人必定是溫柔和善的。
如果一個人對弱者冷嘲熱諷、訓斥打擊時,內心必定是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的。
教育家李玫瑾說過:
“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地位比你低或是狀況不如你,更要好好對待他。”
我們對弱者的態度,其實就表現了我們最真實的人品。
能善待弱勢群體,說明這個人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尊重別人,同時在文化層面承認人權。
有些人對於在弱者面前有優越感,就是虛榮心作祟,這種偏見就是一種不禮貌的傲慢。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都會與很多不同的人打交道。
會遇到比自己強的也會遇到比自己弱的,盲目的優越不可取,因為沒有什麼可高傲的。
遇到這種人,就要明白,如果有一天你在他眼裡成了弱者,他也會不尊重你。所以,儘量遠離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