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奔跑,本來是一個較好的動詞,讓人感受到積極向上,努力奮進等感覺,但今天看了一部美國電影《奔跑》,他讓我的內心驚悚,又後怕,同時對母愛產生了深深的羈絆。

影片中,故事設定巧妙,人物刻畫的更加深刻,大家可以透過影片進行了解。

片中講述的是一個母親剛出生的孩子就夭折了,她接受不了這個打擊,選擇偷跑了別人的孩子,來到一個窮鄉僻壤的的鄉鎮,兩個人生活。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她害怕孩子再次離開她,她就想起了更變態的方法,透過一些動物所服用的能使腿麻痺的藥物,致使孩子下肢不能運動,只能透過輪椅實現日常的生活需要。

但隨著,孩子不斷的長大以及好奇心的驅使,促使孩子慢慢的發現了這一切,慢慢的與之抗爭。母親就選擇把她鎖在房間裡,掐掉電話,斷掉上下樓梯的電動座椅等手段防止她離開,最後孩子克洛伊選擇喝強酸,才獲得進入醫院,獲得救助,脫離了母親的魔抓。

影片中反映的人心理扭曲,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人的內心受到打擊後,是真的需要看心理醫生的。

在我們國家,看心理醫生好像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事情,就好像犯了什麼罪似的。但在美國及西歐這些國家裡面,看心理醫生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他可以撫慰你心靈的創傷,使你慢慢的療愈,走出自己的困境,這和我們平常看病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次生病的是內心而已。

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受到心靈打擊的事情,比如父母長時間的打罵,挖苦,父母吸毒酗酒,父母一方去世,上學期間受到的暴力欺負等等,這都會對心靈造成極大的創傷,影響著以後的生活,如果說你調節的好的話,或許這可以讓你成為一位更加奮進的人,但這個創傷還會跟隨你一輩子,無時無刻的不再跟隨著你。如果你調節的不好的話,你也會出現電影中母親變態的心理。

母親從自己的內心感覺孩子需要她,離不開她,她必須透過各種方式留住她,就這樣產生了悲劇。可是他感覺的事情,都是自己臆想的,跟自己的內心真沒什麼關係。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也存在著這樣的母親,只是沒這麼過分罷了,她一直覺得孩子還沒有長大,還需要她。但是這樣繼續下去的話,只能使孩子過分的依賴,不會長大。咱們學著放開手,孩子的人生,交給他自己就好了,他比我們更懂得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把握大的方向即可。

在藥物的管控上,我們還真得好好學習學習。

雖然也有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這一說,處方藥必須經過醫生才能開藥單才能買。但是真正的執行上,確實要差很多,特別是在一些小的地方,管控這的沒有那麼嚴,處方藥也可以隨隨便便的餓購買到。

既然處方藥需要醫生把關,或許我們就應該好好的管控一下。

雖然在生活中,去藥店買處方藥需要我們透過影片的形式給醫生說一下病人的情況,但這一切太流於形式了。隨著現如今資訊科技的不斷普及,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對處方藥加以管控,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

任何事物的逐漸完善,都是慢慢的從無到有的,我們期待處方藥管控會慢慢的變好的。

最後以一句話結束,內心深處才是我們真實的自己,雖然有些可怕,但希望我們都可以面對他。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錢了,無家了,別傻了丨東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