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管是出於自我激勵,還是研究學習,很多創業者都喜歡看一些商業成功案例或者名人傳記。

寄希望於在一些過往的成功事例中,找尋成功的規律,以便指引自己可以少走彎路,但事實是這些案例,除了可以給自己打打雞血,激勵自己之外,對於解決現實問題,並於太多實質性的幫助。

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起到反作用,誤導創業者們去做決策,為什麼會這樣呢?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案例,說是一位企業家講他當年創業的時候去倒賣一些最新款的皮鞋。那個時候這些皮鞋都是由一些國營大廠生產,計劃配給給一些大的商場經銷。

這位企業家拿著兩瓶酒去求人辦事,他自述說自己很正能量、很陽光,那個國企領導一看這小夥子有志氣,這麼年輕就要創業,胸有大志,應該鼓勵,就沒有要他那兩瓶酒,還答應給他供了幾千雙皮鞋的貨。

自此,這個企業家挖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這樣的成功勵志故事數不勝數。

聽到這裡,你是否相信如他所說,正能量和積極陽光就是他成功的原因呢?

然而他可能沒有告訴你,雖然沒送酒,但是給了一筆不小的回扣;亦或是他的爸爸或舅舅認識廠長,已經打過招呼了;亦或是那天這個領導只是因為心情好,所以就答應了……

你根本不知道,在他的成功裡,究竟是哪個因素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而這個時候,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歸因的自利偏差”,意思就是指人們一般對良好的行為或成功歸因於自身,而將不良的行為或失敗歸因於外部情境或他人。

因此,就如這位企業家一樣,他會習慣性或者潛意識地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積極樂觀和正能量。

這樣的歸因,一是出於情感上的需要,人們傾向於把成功留給自己,讓情境或他人把失敗帶走。二是維護自尊心和良好形象的需要。因為成功能體現並維護自身的價值,可以維護自己的自尊心,也可以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這就好比,教師容易把學生出現的問題歸結於學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師方面的因素。

比如,一位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中學教師任課班級的學生成績不好,他歸因於這個班學生能力偏低。調換到其他班級後,這個班的學生學習成績又明顯下降,他又說是這個班的學生與他做對。

調查發現,讓班主任對學生的問題行為進行歸因時,教師往往是歸結於學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認為這與教師態度和教學方法有什麼關係,可是學生們卻認為與教師的行為是有關係的。

小朋友考試沒考好,詢問原因,得到的答案通常是老師出題太難、他這方面沒有天分、當天考場太吵等;小朋友考試考得很好,詢問原因,得到的答案通常是他念書很努力、他這方面有天分、或者他覺得自己很聰明等。

這一類歸因偏差的危害就是,我們作為觀察者很難從結果反向推匯出他們成功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另一方面,這些成功者在講述自己過往的成功經歷時,除了潛意識的歸因偏差之外,他們顯意識的主觀意願裡,是否真的就會告訴別人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呢?

當我們在看一些成功人士傳記、演講或者課程裡面,往往都充斥著這樣的建議:要真誠而善良,謙虛謹慎,努力樂觀等等,都是高大光輝的正面形象和普世的正向價值觀,幾乎沒有任何負面特質或者行為,咋看一眼,完全一副聖人像啊。

誠然,宣揚普世的正向價值觀當然是好事,誰不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呢?但是,商場如戰場,僅靠這些就能讓你事業有成嗎?

其實,我們只要站在這些成功的上位者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現在這個名望可以快速轉化為財富的時代,成功者需要也喜歡樹立正面的形象,以獲取更多的聲望和權力,他們會不遺餘力地吹噓自己的經歷,過分強調自己的正面品質,卻避而不談自己的負面品質和消極行為。

某種程度上,甚至會找專門的公關代理人來宣傳和包裝自己的成功和形象。

所以我們所看到或者聽到的這些傳記和演講,都是經過包裝的,這些成功人士現在講的都是他已經身處高位的時候應該講的話,而不會講他還在低位往上爬的時候會說的話。

他們會盡量淡化或者掩飾那些他們或許使用過的陰暗的或者拿不上臺面的手腕和經歷,而這些往往有可能才是他們人生轉折的關鍵。

真正的成功人士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需要打造個人IP而進行吹噓和包裝出來的成功學導師呢?

其實,當我們在分析這些案例背後成功的歸因是否合理時,有兩個簡單的技巧:

一是量化,比如說某位成功人士說自己成功是因為XXX,這個時候,你就量化來看,如果所有人都用XXX的方法都能成功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這個歸因往往至少是不嚴謹的。就好比韓信胯下之辱,激勵自己終成一代名將,那如果100個人都受了胯下之辱都能成功嗎?可能有98人一輩子都會懦弱、庸碌一生吧!

二是換位思考,你把講述人當做自己,思考在那個場景下你會成功嗎?例如那個企業家的故事,假如我們換位思考,看了他的自述也拎著兩瓶酒去找國企領導,你會期待這位領導會因為看到了我的正能量就不要這兩瓶酒,還答應給自己供貨嗎?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天真吧。

這樣一思考,我們馬上就能分辨歸因是否偏差了。

正因為成功者往往會故意隱瞞自己真實的成功因素,同時潛意識裡還會受到歸因偏差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看到這些成功案例的時候,往往只有結果是可信的,其他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多數都是不可信,或者至少是不嚴謹的。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一個創業者,寄希望於透過學習成功案例,來複制他人的成功,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實踐往往是最好的導師,跟頭摔得多了,自然就到哪裡的路好走,哪裡的路不好走。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會示弱的人,最後都活成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