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送禮的心酸路程,也是他逐漸社會化的個人史。
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禮節,送禮有很多學問,根據不同的物件送不同的禮物,禮節和講究也很多。送禮是一門藝術,有其約定俗成的規矩,送給誰、送什麼、怎麼送都很有講究,絕不能瞎送、胡送、濫送。每逢佳節帶點小禮走街串門,是中國人基本的社交禮儀。有時候即使不見其人,也必見其禮。
當今社會,一年送禮的次數非常多,可真是苦。但成年人不能輕易說苦,成年人要用技巧化解這份苦。假設一年要送10次禮給伴侶,可以大致敲定每個節點的重要程度,然後分配預算。整體平穩,層層推進,螺旋起伏。
年輕人的主力軍——第一批90後今年已經31歲了,有些在這個被認為適婚甚至晚婚的奔三年紀裡,他們大多數還沒結婚。90後不結婚是因為懶、自私、沒玩兒夠、不想負責任,其實未必,或許他們是真的覺得當下的自己,還“結不了婚”。窮,也不願花父母的錢。
90後照著鏡子看著發福的自己,除了工作之外,全是一個又一個躺屍的日子。過不過節的,沒啥區別。好像漸漸丟了生活的儀式感,“無聊”“累”“窮”“人間不值得”成了常掛嘴邊的口頭禪。90後似乎是除了00後以外,生活物質條件最好的一代人。90後不想花父母的錢,被貼上“啃老”的標籤。包括每年過春節,都想大喊“人情消費”不給不行麼?
年底了,一個又一個節日接踵而至。然而社畜的內心毫無波瀾,唯一盼望的就是春節早點放假,可以好好躺幾天。是的,90後的內心可以稱得上是老態龍鍾了,養生似的靜靜地啥也不幹。
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本“人情賬”。
何謂“人情賬”?
第一,它不能清賬;
第二,它會針對對方的需求去提供特定服務;
第三,“人情賬”不能討價還價,不能明碼標價,不能說得太清楚;
第四,“人情賬”的欠與還的範圍無所不包,錢、權、知識、面子、聲譽與情感支援都可以變成“人情”。
“人情賬”就是一種“關係合約”,這是一種隱性合約,不必寫成白紙黑字,也說不清楚要交換的標的,更沒有適用的年限,總是越長越好。
“人情賬”成了關係圈裡的不成文規定。誰都知道過節吃了一連串的人情酒,你怕了嗎?現在,不管農村還是城市,紅白喜事擺酒宴都是常事。結婚、生娃兒、喪禮、祝大壽,縣城裡買房喬遷、娃兒考上大學,都是必擺酒宴的。“人情賬”因為宴席,因為吃喝,而形成的某種區域性聚集。在中國社會中,每個人都像被投入水中的石子,以自己為中心自內而外形成一圈圈越來越淡的波紋,這種波紋就是強弱不同的關係。
但是,關係的建立最終是要公平交換,卻又不能赤裸裸地交換,而一定要偽裝在情感關係之下。這種交換送禮關係適用於人情法則,它是一種偽裝在看似親密無間的交換關係。熟人之間彼此是有情感互動的,然而稱它為“偽裝”,是因為它實際上最終還是公平交換,而並非如家人一樣可以按需索取、無須償還。
但隨著社會發展,根植於血緣人情的社會正逐漸發生改變。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社會關係將走向理性化和自我化,人情血緣現象也將逐漸減少。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里面,每逢人們空閒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我們都會有“串門”的行為。
在十幾二十年前,“串門”現象還是很常見的。因為父母和爺爺奶奶那一輩,他們就是“人情”的支持者。在“串門”這件事上,他們永遠都是牽頭者。人情關係,它所造就的,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睦鄰友好”的人際關係。你和鄰居在一起,就是一種緣分。而你要珍惜這種緣分,就得好好地和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你和親戚處在同一個宗族中,就是血緣至親。對於你來說,無論別人怎樣,你都得按照傳統的習俗去拜訪他們,待他們好。
高壓社會下的人情缺失,人人提出了“人情反思”
隨著社會節奏的逐漸加快,我們能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彷彿是愈加冷漠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大環境競爭的逐漸加快,經濟生活的花費越來越高,我們大多人,都把時間投入在了工作之中,絲毫沒有任何的空閒時間去做其他的事兒。想想看,“996”的出現,“715”的出現,它們就像是時間的“榨取機”,直接將人的時間都“壓榨”一空。
除了時間之外,社會快節奏帶給我們的,還有“人情”的缺失。當人情缺失之後,會出現這個現象,那就是人的感情變得“快捷”化了,少了以往那種濃厚的長情的交流。就像是親戚之間,除了逢年過節,現在基本上是很少往來了。就像是鄰里之間,現在除了出門打個招呼,很多時候,有可能連面都見不到。我們偶爾會紀念著、回味著習以為常的所謂“人情”,以為是過年過節送禮,其實並不然。
講到人情世故,中國人現在往往把這個名詞用反了,中國文化一直在講人情,所謂“人情”,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提著一隻火腿,前街送到後巷,左鄰送到右舍,在外面送來送去。這只是情禮的象徵,中國文化所講的“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如今“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我們大可以用人情世故來掩蓋滿嘴謊言,空虛無比的內心,企圖用這堂皇的理由來和周圍人群建立相同陣線,以尋求心裡慰藉——他講真話是錯的,我講謊話是因為我懂人情世故,你瞧,我們都這樣。
不講規則,而大談人情的社會最流氓。把錯誤當做理所應當,只會更加無恥。也許真正的人情試著證明“在人人說假話的年代講真話;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擁有充實的心靈。”
假性的交流讓虛偽的人情更上一層樓
從小到大的教育,告訴你我付出是美好的事情,關係需要付出。你想得到愛,透過付出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雖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穫,但付出就是會比不付出更大機率有收穫。
當一個人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在付出,卻沒有能力做更多的時候,他就會習慣用“誇大自己的付出”、“縮小自己的能力”、“暗示你本來不值得我這麼做”、這3種方法來在心理上突出自己的付出感。這也許會讓你很反感。但實際上這只是他們沒有辦法做更多事情後的強制行為。看起來在傷害你,實際上只是在說:
我做了這麼多了,你能不能看我一眼,說一句好話,關愛一下我,不要離開我,我到底對你重不重要。遺憾的是,這樣的行為做得越多,越讓人反感。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你需要儘快停止,因為這在破壞關係。你可以真誠表達你的需要,而不是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尤其是網路上的交流,也可以說是某種假性的交流,多了虛偽和冰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終究是在現實中交流才是真實的。
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總是做實際的付出虧得慌。這時候人就會無意識地想盡辦法提升自己的付出感,讓對方知道“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企圖以此啟用對方的內疚,以此換來我想要的回報。
下次再說“人間不值得”的時候,下次自己又犯懶了的時候,是否還是照舊把鍋甩給生活太苦、長大太難?下個節日,先主動製造一些生活小樂趣,讓自己產生愉悅感。只要用心操持自己,長大以後的生活也沒有那麼無聊那麼糟啦。
驀然回首,很多感情只是需要你努力的踏出那一步,而人情只是感情的一個來回移動的方式
長大了的90後生活與爸媽的世界之間,隔著的不只是幾千公里的距離。每天通勤路上,我們在嘈雜的地鐵上也能沉浸於音樂,卻忘了爸媽的世界裡,無人說話才是常態。他們喜歡吃什麼、喜歡看什麼電視、平時會聊哪些八卦,我們大多都不知道。最大的人情走往就是父母恩了。
我們從未像瞭解男女朋友一樣花力氣去了解爸媽。我們跟男朋友聊熱點話題,跟女朋友聊旅遊美食,分享同一張光碟同一首歌,但跟爸媽卻只有幾句“吃了嗎"。在即將到來的春節,因為疫情,很多人無法回家,一份隔著千里萬里傳遞的禮物就顯得更加重要。畢竟,給父母支付寶打錢只需要幾秒鐘,而給爸媽一個驚喜卻可能要準備一個月。
禮物,不僅是物質回饋,更是心意的證明。精心準備的禮物,說明你還願意在工作和生活的各種糟心事兒外,為爸媽留一些溫柔的空間。送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即便“費財費事”,也沒有一個社會學者會否認禮物的意義。你花費了心思送給父母的禮物,不一定需要多貴重。它們可以來自於日常生活,或者是對日常生活的昇華。
一份禮物,可能是讓他們時常想起你,和你遙遠地聯絡在一起的紐帶。
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往往凝聚了你們共同的回憶,飽含著對彼此的深情。
一起看過電影的票根、家庭聚餐時喝過的酒水瓶子、走過初秋時撿回的落葉……這些不起眼的物品,經過我們的詮釋,都能成為禮物。在分別的日子裡,禮物就會開啟我們回憶溫存時刻的大門。
好的禮物,永遠讓人想到的不是價值,而是人、是回憶。它帶來的感動也不只停留在送出的瞬間,而會長期陪伴。當你不在爸媽身邊時,承載過你們共同經歷、讓人想起溫柔歲月的禮物,就是陪伴他們度過平常日子的持久溫暖。不要忘了,父母永遠不僅僅只是想要收到你的禮物,還想收到你對他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