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沒有偽裝可以打敗時間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說,那有沒有可能我就綜合了很多資訊也看錯了呢,萬一對方就是一個很會裝、很會隱藏自己、很會誘導他人的人?當然有可能,所以我們需要在跟一個人的相處過程中,透過不斷展示出來的細節,去調整對一個人的定義——不是根據原有的判斷去微調,而是一旦發現矛盾,就馬上重新定義

只要我們能夠不斷調整,那麼終究會越來越接近精準。

但是如果一個人想要在長期的頻繁互動中隱藏自己,這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什麼我們會說「日久見人心」?因為沒有人能在長時間內永遠保持神經緊繃,不在細節中出一點錯。比如一些朋友圈裝高大上的朋友,如果你頻繁線上下跟他們互動,無論他們在外面如何誇耀,他們的屌絲氣質一定是藏不住的;比如你在社交媒體上說你是外企的老鳥,你要一直去創造這類證據而不出錯是極難的。

我們要去注意的,是那些差異化更明顯的資訊,例如一個人的辦公室或者家看起來非常乾淨,但抽屜非常亂,電腦桌面非常亂,一些非展示性的地方非常亂,這就是差異——一個喜歡整理的人,應該什麼地方都更喜歡井井有條才對;再比如這一次非常乾淨,而下一次卻非常亂。

當看到差異後,我們要去思考哪一邊的資訊才更真實。顯然,我們之前說了,臨時的、更少時間準備時候展現的資訊更真實,而在同一次內,非展示性資訊的真實程度也遠大於展示性資訊,因為給自己看的地方沒必要偽裝的機率更大

而在長期的高頻互動中,不管一時之間有多少衝突的資訊,最終都會慢慢趨向一致。

有一本書叫《最小阻力之路》,裡面講到了「結構」問題——一個人最終一定會表現為順著自己最舒服的結構進行下去,因為逆結構需要消耗成本、消耗意志力、消耗心情、消耗身體能量,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的。

如果你跟一個人相處很久,或者雖然不久,但他在某細節上高頻出現的行為都是一以貫之,那就代表這個人就是這樣的,因為所有的偽裝都一定會在多次互動之下露出馬腳。

後記

所謂看人的藝術,就是一個以小見大的遷移過程,我們透過看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表現,先以小見大,去推測他整體上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然後再推測到這種性格應用到其他方面會如何,所有心理學理論的底層邏輯莫不是如此。

它跟我們日常生活中「舉一反三」的思考流程是一樣的,看到一,先根據一去找底層規律,然後再把底層規律應用到二和三。

我們常常看到的,什麼幾種色彩性格理論之類的也都是這種方式,只不過它們的第一步——得出底層規律——都不太精準,都用過於單一的維度去定義一個人的某種個性,然後就直接遷移到這個人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因此這些理論都只能作為很粗淺的參考。

真正看人的藝術,是要綜合多種素材得出綜合結論的,要區分每一種素材應有的權重佔比,還要清楚哪些證據比另一些更可信,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在細節處得到更接近事實的判斷,在與人交往中把握分寸,佔據主動。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面對複雜,心生歡喜,一切就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