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有網友上傳一段影片,一位在北京做保潔的老人對著鏡頭哭訴自己的不幸遭遇,老人表示自己一個人在北京做保潔工一年能賺三萬多,除去租房吃飯還能結餘兩萬多,這兩萬多塊錢都給了兒子。

兒子現在早已成家立業,自己辛苦一輩子終於讓兒子完成娶妻的人生大事,但是自己依舊還是需要在外面苦幹掙錢給兒子花,因為只有自己能掙錢給兒子花,兒子才能感到自己還有作用,不僅如此,自己一個人在北京打工掙錢給兒花,兒子卻從來幾乎不打電話問候自己,自己心裡很清楚兒子不孝順自己,可是沒辦法,還是得拼命賺錢給兒花,直到自己哪天干不動了,魂歸故里了才會停止賺錢。

自己現在年紀也大了,身體也有問題,需要幾萬塊醫治,但老人坦言不要說幾萬,就算是一萬塊兒子也不會出這個錢,所以自己只能拖著病軀幹活,幹一天是一天,對於即將到來的春節,大爺心中毫無期盼和喜悅,表示過年不過年對於自己並沒有什麼區別,自己依舊還是在出租屋吃麵條度日。

不過就眼前老人的表述而言,他兒子的行為顯然違背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我們現代文明規範相左,即使在古代,古人也是倡導以孝治天下,一個人在社會上的為人標籤就看他孝不孝順就行了,一個孝順的人或許未必品德多麼優良,但是一個不孝之人他的品行必然敗壞。

就眼前的事實而言,這位兒子的所作所為確實令人感到非常氣憤,不過這裡也帶來一個問題:難道這位老人的兒子是天生的不孝嗎?恐怕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從老人的表態中,我們不難發現老人思想非常傳統,對兒子的那份“愚寵”讓人一目瞭然,老人認為父子親情的維繫在於自己能夠為兒子產生多大的作用,能帶來多少好處,而賺錢給兒子花成了能證明他的唯一方式,他將自己主動置於一種“奶牛”的角色,心甘情願為兒子奉獻自己的所有,父子親情似乎成了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關係。

奴隸只有給奴隸主產生價值,帶來利潤才能證明自己尚有可用之處,一旦年老體衰無法繼續創造價值之時,也就是奴隸被奴隸主無情地淘汰之時,這種關係對映到這對父子關係中,我們會發現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老父親知道兒子對自己毫無親情可言,兩者之所以還能維持表面上的父子關係,只是因為老父親還能產生餘熱,兒子還能從老父親身上獲得好處,一旦老人的賺錢作用不復存在,那麼這種脆弱的父子關係也就崩塌了,只是這種毫無人性的人際關係竟然在當代社會還依然存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這種深深根植於老人思想深處的觀念影響了老人與兒子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說開來,這也是老人教育的失敗,自己畸形的父子觀才造就了今天無情的父子之情,什麼是父親,父親的角色和定位是什麼,很顯然,這位老人並沒有搞明白。

父親給了兒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這本身就是父親給予兒子莫大的恩賜,其次,父親作為兒子生物學上的父本,作為家庭倫理關係中的爸爸,作為對外社會關係的一家之主,將兒子撫養成人,教給他做人的道理,教給他謀生的技能,教給他為人處世的遊戲規則,這便是作為父親的極大稱職。

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中,我們要明白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義務界限問題,不應盲目無限擴大自己的責任,這種體現出來的“父愛”或“母愛”並不會得到子女的珍惜和重視,不僅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也會導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走了形,變了味。

就像這位北京保潔大爺,自己辛辛苦苦一年賺三萬多塊錢,不捨得吃穿,過年就在出租屋裡吃麵條,硬是牙縫裡擠出兩萬塊錢給兒子,而這兩萬塊血汗錢成了維持他們父子關係的唯一紐帶,其實作為父親,他將兒子撫養成人,而且還給其娶妻生子,可以說,即便是在我們中國這種父母非常寵溺孩子的國度,這位老人不僅僅算得上是稱職,他更是“超職”了,自己主觀上擴大對兒子的責任和義務,結果父子關係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係,這是兒子無情的悲哀,更是老人對自己父親身份定位超限的悲劇。

老人的哭訴令人同情,只是從老人的這番話語中也給了我們諸多思考:父母與子女因血緣關係而產生的親情不應被利益所扭曲,在這場角色扮演的遊戲中,作為父母應該明晰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愛需要界限,俗話說:慈母多敗兒,一個兒子的品行其實也間接反映了父母的言傳身教與自身價值觀,一位能真正建立和維持良好親情關係的父母,就必須要明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界限,有些愛,不能模糊,否則既敗壞了親情,又卑微了自己,孝順不僅僅是依賴於道德約束,更依賴長期教育技巧與觀念下的潛移默化,這一點真的需要我們反思了!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是你要離婚的,你不能帶走家裡的東西,也別惦記我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