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相敏 · 主播丨塗山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人世間萬事萬物,都受著一定約束,如此才能有序運轉。
首先是天道,即自然法則。日月之行、四季交迭、生死輪迴,恆大者為天道;
其次是人道,即社會規則,《史記》有言:“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對待種種約束規則,我們應常懷敬畏,心懷方寸之感。
我們崇尚自由,但沒有事物是絕對自由的,我們必須要受到法律道德輿論世俗規則的約束;但人又不能完全受約束,必須要有心靈馳騁的疆域,有行為施展的空間,有情緒釋放的場所。
歌德說:“一個人只要聲稱自己是自由之身,就會同時感受到自己是受限制的;若一個人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那麼他就會感到自己實則是自由的。”
人生只要在一定的約束與法度之內推動運轉,就能夠享有相對自在存活的權力。
人生之智,在於有“度”
中國人常言道:“凡事有度”,也就是凡事均要講究一個分寸與尺度,不能盲目逾越標準與界限,這是一種既不“過”、又能避免“不及”的拿捏。
在“度”的範圍之內,可以自在,風光無限,但超過“度”的極端,就可能觸碰雷區。
真理過了度,就成了謬誤;真誠過了度,就成了虛偽;認真過了度,就成了刻板;勇敢過了度,就成了魯莽;寬容過了度,就成了縱容,如是等等。
當我們能夠在其中找尋內在關聯的“平衡點”,反而能夠收穫一種“沉靜”與“有序”的狀態。
人生之智,在於持“戒”
佛法講求嚴格的“持戒”。戒,是指在合理合法的領域之內約束自身、自我管束。
一定程度來講,戒不僅適用於修行,同樣適用於生活,能夠幫助人們順應規律而成事,生活更加規範和有序,如此一來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完滿自在。
人生之智,要找尋自由與約束的平衡
自由與約束都是人生的必需品,人生的一大課題就是要在自由與約束之間找尋到平衡,獲得統一與協調。
自由和約束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統一、相互依存。有約束才會有自由,約束是自由存在的前提,也在一定程度是對自由的保護。
沒有各種各樣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約束和規定、各種人為的規則和要求,自由就無從談起。
若失去自由,約束也就喪失了本身的意義。最好的狀態,就是我們置身於一處安全的空間中,既能受到外圍的約束與保護,又能保持內在的自由空間。在人生路上追求自由的同時莫忘約束,二者同行,人生才不會脫軌,有序前行。
心中有方寸,行為定方圓。我們該如何在充滿約束的世界之中,活出自在坦然的風采?
保持中庸姿態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悟得中庸智慧。
《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就是說,天人中和,便能天地運轉有道,萬物繁衍有序。
孔子也說過,中庸是最高境界。君子中庸,才能做到言行舉止時刻不偏不倚,而與之相反的小人則是反中庸,言行舉止肆意妄為,無所顧忌,此不能長久。
保持中庸、深淺有度、恰如其分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
如同一份“潤滑劑”,在不違反個人根本原則的前提下,實現剛柔相濟,外圓內方的狀態,在波譎雲詭的世事面前處變不驚、周旋有術、遊刃有餘。
保持人生彈性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保持彈性人生。
保持一種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待世事的情懷,一種極目楚天舒的境界。
隨機應變,隨物賦形,觸水逢春,左右逢源,為人處世掌握分寸,恰到好處,成為一個在生活中游刃有餘的人。
老子說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
榮辱與進退之間是辯證轉化的,我們應當懂得收斂意欲,含藏動力之道理。
如晉人張翰,深知宦海浮沉,世事有度,理性審時度勢,不想捲入政治混亂,於是見秋風起,思念家鄉吳中鱸魚堪膾,蓴菜將熟,娓娓道出一句“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千里以邀名爵乎?”然後辭官歸去,留“蓴鱸之思”的雅名於世,何其明智!
騰出心靈空間
知世事有尺度,便要為心靈騰出空間。
為什麼很多人常常鬱鬱寡歡,感受到窒息般的束縛?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自我設定的心靈束縛太多,不切實際的慾望太盛,被過多的名利羈絆,身上揹負了超出負荷的東西,自然就難以自由。
《莊子》中說過,“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人的慾望太深重,就會丟失智慧,從而快樂的源泉也就乾涸了。
物慾橫流的世界,讓許多人的心靈麻痺,忽視了身邊真正的幸福。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自我約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關鍵所在。
他認為,我們要給自己的願望設定界線,剋制我們的慾望。永遠要牢記:儘管我們渴望追求更多更好,但我們最終能得到的只是微乎其微。
“放棄和忍耐”應當是我們的準則。如果不謹守這一準則,那麼就算擁有財富和權力,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貧乏和可憐。
學會輕裝上陣,讓生活迴歸純粹的樣子,人生便可多一份從容,多一些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