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洞房洞房,一個入洞,一個入房。
這句話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然而話糙理不糙,它無意間道出了農耕文明社會,人類婚姻制度的本質。
農耕文明,生產勞作靠體力,物質資源主要被男性佔領和創造,女性天然依附於男性。私有制出現後,更是徹底打破了母系氏族存在的基石,婚姻制度隨之產生。
於男性而言:一可以獲得穩定的“性”資源,二可以保障自己有後代,三可以最大機率確信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以便把私有財產傳給自己的後代。
於女性而言:一可以獲得自己生存的物質保障,二可以保障自己的孩子受到穩定的照顧和撫養。簡而言之:男:不結婚,誰陪你上床?誰給你生孩子?女:不結婚,誰給你飯吃?誰幫你養孩子?
所以,婚姻制度並不是自古就有,他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男女生理差異為基礎,基於兩性雙方繁衍後代的強烈需求,符合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歷史發展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兩性制度。
可見,婚姻的本源,從來就不是一種愛情制度,而是一種財產製度。
農耕文明社會結婚的人佔多大比例?獲得真愛的人又有多少?
因為當今時代已經不再是農耕文明,婚姻制度的基礎早已動搖。
於男性而言:性解放使男性不需要結婚也能獲得“性”資源,DNA技術使男性不需要結婚也能知道誰的孩子是自己的。結了婚對方卻有可能給自己戴綠帽子,離婚還有可能分自己的財產。
於女性而言:資訊時代使女性也可以佔有生產資源並創造物質財富,獨立女性完全可以不依附男性,既養活自己又養活孩子。結了婚卻需要時刻提防對方出軌,生了孩子還可能經歷喪偶式育兒。簡而言之:男:不結婚,風流自在;結了婚,被管著不說還得把工資上交!女:不結婚,自由灑脫;結了婚,被出軌不說還得喪偶式育兒!
婚姻給男女兩性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小,弊端卻越來越大。
加上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自己都養不活,還考慮生孩子的問題?所以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結婚。
那麼,結婚是為了什麼呢?誰還不是嬌生慣養長大的?非要結婚,給自己找個祖宗嗎?
加上新婚姻法越來越保護婚前財產,離婚冷靜期同時也給人送上一段結婚冷靜期。法律制度也對傳統婚姻制度逐漸提出挑戰。自然,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結婚了。法國出現的協議同居制度、我國江浙沿海出現的兩頭婚制度,都成為撬動婚姻制度的槓桿,是新的家庭制度的雛形。
那麼,有沒有誰更想結婚呢?有。社會底層找不到媳婦兒的男性,更想結婚。依賴感強封建無法自立的女性,更想結婚。
還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當今社會,男女兩性相比,誰更想結婚?
與過去女性恨嫁的現象不同,現代社會,男性更想結婚。因為婚姻給女性帶來的利益越來越小,單從剛需上來說,獨立女性幾乎完全不需要婚姻。可是婚姻給男性帶來的最後一個剛需,卻依然存在,那就是:生孩子。女性自己可以不結婚,找一個更優質的基因,給自己生一個漂亮的寶寶,自己開心的扶養。
男性不結婚,幾乎沒有誰願意給他生孩子。
所以微博女權盛行,男性卻偏恐慌。尤其越是社會底層的男性越恐慌。
快過年了,有沒有發現催婚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的爺爺奶奶輩,幾乎是從農耕文明生長過來的。而當代年輕人,大部分是在城市化高速發展之後逐漸成長的。
我們處在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階段,婚姻制度出現強烈的矛盾衝突。所以長輩天天催婚,年輕人卻天天恐婚。當然,人的社會觀念是不斷演化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同時,婚姻制度也承載了更多愛情和親情的因素。
所以,現在年輕人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需要婚姻,只不過沒有那麼需要了而已。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你如果不贊同我的觀點,那麼你說的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