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在網上釋出影片對於最近的新聞事件表達了一下個人觀點,影片裡沒有說具體人物,只是說了一下事件,主要是想評價當事人的行為,強調公眾人物的個別行為並不適合普通人模仿,尤其是學生。
因為他們認為我在否定這個行為,就認定我的批評是涵蓋著否定作出行為的人的意思,然後他們生氣並開始維護,非常激烈的強調:偶像沒有做錯,偶像是完美的,偶像就是做什麼都對的。但實際上,他們的作品我是很喜歡的,也正因為喜歡才會多了一些關注也才瞭解了事件。我確實對於他們的行為是不認可的,不代表我對他們的作品不認可,不代表我就認定他們是壞人,是惡人。
這當然是一種偶像光環,但是這也代表了一種評價態度,那就是,對於一個人的評價過於絕對。這個人要麼好要麼壞,一個好人不可能做壞事,而一個人如果做錯了某件事,那麼這個人就永遠都是壞人。
02
很多年前,我學習心理學的時候,老師舉過一個例子,他要求我們根據他的描述,客觀的分析定性一個人。
“我們在公園散步,手裡拿著很多東西,很累卻始終沒有找到可以休息的地方,我們走了很遠很遠,終於看到遠處有一張長椅,有個人坐在椅子的一邊戴著耳機在聽歌,另一邊放著他的包,而面前還有一張乾淨的桌子,於是你決定走過去坐下休息一下,而當你迎面走上去,看到那個人看著你,卻並沒有把包拿起來讓你坐下的意思。對於這樣的行為,你怎麼評價呢?”
刻薄。小氣。惡意。這是當時班上很多同學的回答。
“這個時候你手裡的一支筆又正好掉在地上了,就滾到了他腳邊。而他卻無動於衷。這個時候你認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冷漠。沒有同情心。惡意。很多同學回答道。
老師聽完我們的回答,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然後我們發現,原來那個人是一個盲人。”
說完這個話,很多同學皺起眉頭,為剛才的評價而感到慚愧,包括我。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做到了客觀,我們還是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根據課本上學習的知識,去判斷他人,我們以為對方是惡意的,其實是我們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去評價對方。
這個故事讓我意識到,無論我們如何告誡自己要客觀,還是會不自覺的帶著偏見。而我們的偏見,對於他人就是一種惡意。
當然,這個故事還可以繼續說下去,譬如那個盲人是假的,譬如那個人其實耳機沒放歌他聽到我們來了他就是故意佔座的,這個故事可以繼續不斷的反轉。然後我們可以不斷的更改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評價。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初衷,只是累了想要休息一下。
沉迷對於他人的評價,對於自己也是一種困擾。
03
不接受一個人的複雜性,並不只是影響他人,自私一點說也會影響自己。
我曾經處理過一個很糟糕的學生作弊事件。那是上過我課的學生,在課上表現的也很好,還總是和我互動,算是課堂上的積極分子。然而期末考試時,我監考發現了他作弊。那之後,這個學生就變成了另一個模樣,上課遲到早退要麼直接曠課,即使到了也是趴在最後一排睡覺,他的學習一落千丈,四級也不考了,活動也不參加了,始終遊離在班集體之外。我找了他幾次,他總是迴避我,實在沒辦法,我只能給他發了幾條資訊,和他說我不會因為他一次作弊就否定他,希望他可以振作起來。
其實,他是因為無法接受在老師面前打破“好學生”形象的事實,也認定作為老師的我會因為他的作弊行為全盤否定他,不會再給他任何機會,這就導致了他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因為在他的心裡,對別人的評價就是非黑即白,態度極端,而他相信別人也會同樣的去評價他,對待他。
你苛責別人,也會害怕別人對你的苛責。
04
宋代詩人戴復古在《寄興》中寫道:黃金無足色,白壁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便出自此。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寫道:儘可能少犯錯,這是人的準則。不犯錯誤,那是天使的夢想。
人是複雜的。不僅僅是接受別人複雜,也要接受我們自己也是複雜個體的事實。
我希望自己完美,但是我有自己無法克服的問題和缺點,另外,我自認為的長處可能在別人眼裡就是我的缺點,這就是有關價值觀的分歧,這些分歧組成了我們觀念上的不同。同時,我也很怕大家認定我的完美,因為對一個人有多期待,那麼一旦做了不符合期待的事,對這個人的否定就有多徹底。
不要“一言以蔽之”,要“就事論事”。尊重不同與分歧,不要給他人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