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一類人,他們格外爭強好勝,什麼都想要得到。比如單位小趙,一次閒聊得知同事家住中心商業區,心中便久久不能平靜,心想他能住哪,我為什麼不能住在那呢?於是不顧任何現實條件的就想換房子,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一種性格呢?呢?
李玫瑾老師在一期節目中給我們答案:一個人早年越匱乏,佔有慾也就越強。
節目中一人講到,自己生活中是一個特別執著的人,只要想幹一件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非要把這件事情幹成。因為這種性格,在生活中就會特別容易和別人發生對撞。後來他自己也想,這事為什麼非幹不可呀,這筆錢也可以不掙,誰也沒說非掙不可。
對於他的經歷,李玫瑾老師指出“人和人的經歷是不同的,一些早年比較匱乏的人,他的佔有慾就會比較強。相反,一些早年什麼都不缺的人,則更容易表現出一種對這些的不在乎。他們不會有那麼強的渴望心”。
我的理解,李玫瑾老師指出的早年比較匱乏,主要指的是物質的匱乏。讀到這有些人會不會想如此看來我們要給自己孩子從小提供非常富足的條件了。那恐怕就又跑到了另一個極端,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自己並非出生在一個非常富裕的人家,但自己卻從來沒有感到過匱乏。從小對於自己的合理需求爸媽都會盡可能地去滿足。
所以為了避免讓孩子產生物質匱乏的感覺,我認為有兩點可以注意:
一、在物質需求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例如寶馬QQ都是汽車,他們的主要功能是代步,這一點不會因為價格的不同而有差別。同時,幫助孩子培養富足的內心,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二、當然,對於孩子們的合理需求我們還是應該滿足的,不能在基本需求方面天天畫餅充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