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當代離婚率持續走高的背後,是家庭角色的轉變

離婚有三種情況:

1、 外遇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在婚姻的任何階段。破壞力強,發生機率高。

人都有愛美之心,來源於將基因與更好的異性結合,繁衍出更優秀的後代的天性。所以無論男女,總會愛慕自我基因中缺少的,或者比自己更優秀的(美貌、高大、智慧、權力、幽默、財富)。身材與外貌是最直接顯露的特質,智慧、幽默都是內在的特質,權利、財富是人類高度發展後社會屬性的外化。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著對環境的適應性。所以更優秀的人會得到更普遍的愛慕。

天性中的愛慕,與人類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形成的社會道德約束,是一對矛盾。一旦心態、環境、時間、氛圍等因素降低了人的道德約束,那麼天平就會傾向於天性中的愛慕,釋放出對異性的表達。只要曖昧、愛慕,強於彼時彼刻自我道德的約束,一切自然就發生了。這隻與彼時彼刻的感受和自我心理約束的臨界點相關,所以可以看到各年齡段、不同社會地位、不論性別都會存在對異性愛慕的情況,年齡大到楊院士,地位高至克總統、財富多達東哥、性別如金老師。都會產生人性的愛慕。更何況芸芸眾生?

2、 家庭矛盾激化,無力調和

這種情況,廣泛存在於普遍的家庭中。破壞力強,發生機率極高。

可能因為雙方家庭地位不對等。親屬一旦介入,且偏袒一方,激化矛盾。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提門當戶對,這的確能減少很多矛盾。

可能因為性格不相容。開始時愛慕彼此,一段時間後,放鬆了向對方的遷就,雙方摩擦多,卻不願妥協,處處嫌隙。普遍的家庭,存在著性格相近或互補的情況,的確能減少一些摩擦。

這種情況往往不歡而散,扯皮不斷,雙方至始至終都搞不明白兩人結婚是為了什麼,只是到了年齡,該結婚,於是讓父母參加了一趟婚禮,雙方共同生育了孩子,結婚帶來的一切就是為了給自己找麻煩。而且,還不願意一起解決麻煩。

3、 雙方均思想獨立,不願勉強改變自己或對方

這種情況,往往存在於收入高、從事文藝工作,或者女性思想獨立、且相對敏感的家庭。破壞力一般,發生機率低,但一旦發生,基本難以挽回。

這種情況下,雙方有獨立的世界觀,且脫離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希望求得思想上的共識,不想在習慣上迎合對方,在雙方步調不一致的時候,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到投入感、新鮮感。

這種情況,往往好聚好散,因為雙方都有獨立的追求,往往在外人的遺憾中彼此祝福。

當然,離婚是矛盾激化後的產物,而矛盾激化往往是多重狀況並存的。

根據民政局的資料顯示,從2003年以來,我國的離婚率就一路走高,2018年有超過446.1萬對人離婚,佔到結婚登記數量的二分之一,大約40%。2019年離婚達到了415.4萬對,離婚率與2018年基本持平,雖然有略微下降的趨勢,但是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態勢。

那麼在21世紀,為什麼家庭矛盾越來越多,離婚率持續走高呢?

1、 為了購房資格,這一類佔有一定比例,原因不言自明。

2、 性別分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變化。

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女子是附屬物,男子是社會主要勞動力。形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優越地位。但是隨著體力勞動的減少,腦力勞動的增多,女性已經走出家庭,和男性一樣在從事社會勞動。

國際化程序中,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和人身權益日漸提升,但是女性在面臨這些變化時,還存在適應的滯後性,總體地位並未快速提高。比如:普遍的女性受限於家庭撫養的需要,尚未全面走向社會,形成與男性一樣的群體社會責任感;女性在面對重大責任事件中,還有“我是女人可以不做,你們男人應該”,這是退路,所以尚不能捨我其誰的堅毅地擔負社會重任;基於此,女性的社會地位即便不斷提高,也還尚未達到在政治、經濟社會中舉足輕重的高度。

男性的責任感在加速退化,從捨我其誰的狀態中迅速退出。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不論皇權貴胄、士農工商,普遍要求男性肩負主要職責,而女性則負責家庭內部事務、相夫教子。所以再不濟的家庭,也有分工的邊界,男人再難,女人再苦,也很少逾越。但是現代的男性,由於物質條件的發達,男女在青年期都是平等的接受學校基礎知識教育,掌握未來社會工作技能,所以在戀愛狀態中,雙方是平等的,是以“愛慕”為基礎的,所以21世紀的戀愛,會比任何一個時代都精彩。但是一旦進入婚姻,開始家庭生活,就是磨難的開端了。因為無論男女,無論智力高下,在家庭角色中的分工教育都是相對缺失的。全憑家庭言傳身教,個性化成長,聰明點兒的還懂得借鑑長輩的經驗,而大部分都是懵懂無知的。

缺乏分工教育的青年男女,在家庭生活中會出現諸多的摩擦,大到父母誰來贍養、房本寫誰的名字,小到誰負責洗碗拖地、洗衣做飯,生活中的云云種種,都需要雙方去達成共識,而那麼多的大小事務沒有分工,夾雜著社會壓力導致的無力處理、外界豐富的誘惑,總會帶給人不穩定的情緒。可想而知會產生無數的摩擦。

3、 社會壓力在增大,男性被動接受,女性尚有退路。

這種普遍的壓力是來源於人類從事的工作發生了變化。過去數千年,除了戰亂年間,人類從事體力勞動遠高於腦力勞動,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會感受到勞累,但精神壓力要少一些。除非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否則比較少會在職業中有持續的精神壓力感受。只有少數人會清晰的感受到所謂的壓力。這些人都是誰啊?知識分子、商人、朝野權貴在爭鬥中能感受到所謂的思想壓力,寫出了不朽的詩篇、傳世的史記,都是這些人在感受到不公、絕望時,發出的慨嘆。

而隨著生產工具的發展,人類物質的豐富,我們快速的轉向腦力勞動。以前一天能生產幾個實體產品,是可以計算的。但是轉向腦力勞動後,很多產品的評價標準、審視角度、達成效果都難以量化,無形中會無上限的延長我們的勞動時間,迫使大腦持續的工作。

資訊傳播的效率大大提高、資訊的豐富,使得我們的對比參照物,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追求自由和公平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時,我們對自己的定位、別人對我們的定位,更難校準。會提出超出個人能力的要求,不斷挑戰能力和精神的上限。這種情況,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給個體帶來了不斷的精神鞭策壓力。

面對這種壓力,男性沒有退路,因為即便學校沒有教育過男孩應該如何做,但是普遍的道德標準,又仍潛意識的引導男性去擔當。反之,女性在潛意識中既追求平等、獨立、自由,又尚有一線退路,那就是再拿起傳統觀念,把壓力拋給男性“你們男人就該擔當啊”。導致當代的女性很迷茫,既強調男女平等,但在面對壓力、困難的時候,又想躲在男權下,享受女權。

所以,女性對男性的抱怨便隨處可見。因為

1、女性正在努力的爭取社會地位,但潛意識中仍沒有放下依賴心理。

2、女性在社會化工作中,面臨壓力狀況與男性相近,只是男性無意會稍照顧女性。

3、女性在面對困難時,又認為男性應該多擔當。但21世紀的男性女性都沒有得到家庭分工教育。他們受到的教育基本是一致的,到了婚姻中卻被強行要求分工。導致磨合期變長。

4、女性因生育、生理期等原因,情緒的週期性波動較大。有時候突如其來的煩躁,她們自己都會始料不及。

5、資訊的爆炸,有一些片面的“名言語錄”,讓一些迷茫的女性,撿到了捍衛“女權”的利器。比如“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別跟女生講道理”,“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是用來疼的”。但缺乏分工教育的男性,其實也只是隨著愛慕的天性,勉為其難的接受,習慣性的照顧女性的情緒,但進入到家庭生活中,長期的磨合,千般的摩擦,不斷的錘鍊著雙方的忍性。一旦對他人產生了愛慕?一旦男性具備了拿起男權的能力?一旦婆婆媽媽閒言碎語,哥們姐們吆五喝六,任何外界思想的介入,打破了這種平衡。家庭的矛盾就會迅速擴大化。

而21世紀,網路時代的廣泛交往、物質豐富導致部分群體的高收入、婆婆媽媽的拉偏架和豐富的資訊資訊,都在讓人們不再一味固守那個讓自己“難以忍受”的家庭。

那麼社會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個體在時代洪流中,要怎麼面對這個狀況呢?

可以關注人才成長計劃,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持續探討。

策劃:郝社稷

排版:袁夢萌

校對:郝島美

稽核:範桐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好夢不願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