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若即若離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問題:

為什麼自己總是對至親的人發脾氣,卻對陌生人彬彬有禮?

提問配圖措辭鏗鏘有力,回答更是擲地有聲,論來論去都論成了“人性本惡”。那就更讓人費解了,父母也是人,“性本惡”的父母怎麼會無償把自己養那麼大,難道是“性本惡”的他們等著自己被惡語相向,那他們豈不是大善人?雖然也不排除有的父母確實不怎麼樣,但畢竟不是主流。

而對於陌生人之恭敬,只需要反過來一想就能明白,踩人一腳自己還要兇人家一番,難道是要人家道歉槓到自己腳了?或者大家都好好的自己卻兇巴巴的,任誰都會認為你精神病吧。

事情只要反正著看,就能立即明白過來,有些看似無懈可擊的論斷實則是大謬不然,若自己和父母之間太客氣又會如何,是不是太假,太見外了?僅就這件事而言,這是一種渴望別人友善對待自己的投射。

莊子

對於這個問題,《莊子·庚桑楚》有云: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已嫗,大親則已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闢金。”

這段的意思是:

大街上誤踩了別人的腳,就會以深度自責自己的放肆來向對方道歉;誤踩了哥哥的腳,只需稍加道歉撫慰即可;誤踩了父母的腳,什麼都用不著。所以說,最高的禮儀不分人我,最高的義不分物我,最高的智是沒有謀略,最高的仁愛是沒有親疏,最高的誠信不需要保證金。

父母沒有拿自己當外人,所以不需要你道歉;兄弟比起父母稍微遠了些,所以要稍加撫慰;忠義如關公者,富貴不能淫;能全身而退的謀略是沒有謀略。

父母只要一向孩子討人情就立即掉價,一談利益必然稀釋恩情,那孩子也無所謂搭不搭理自己了——既然成了交易,那就可做可不做。潛意識就是這麼運作的,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要不然怎麼叫“潛意識”呢。

莊子這話還可以反過來說:

“如果我們交情夠,大街上踩你一腳笑笑就過去了;若是兩兄弟鬧得不愉快,別說踩一腳,放個屁都能砸到腳;父母若以功利心育子,終有感嘆‘費盡心力也養不出感恩的孩子’之日。所以,最low的禮就是人我兩清的虛禮;最low的義是酒肉之義;最low的智是看似高明卻把自己玩進去的謀略;最low的仁是婦人之仁;最low的信要靠保證金。”

如果明白了正說反說的意思都一樣,那還會有文初的那一問嗎?大概反而會困惑:為什麼不是親人,對方會如此大度地對我?那大概是你自己也不錯吧。

孔子

子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若是覺得太扯,那是沒有細細品味“性相近,習相遠”。拉開人之間差別的其實是“習慣”,而“性”都是差不多的,因為孔子又說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為何將死之時“其言也善”?因為這個時候“習慣”已經無所謂了,面子已經不重要了,恩怨因為“即使沒有了斷也了斷不了”而放下。後天的一切已經全然掃除乾淨,剩下的全然是先天,這才是人性之本然。

然而“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晏子春秋》有云: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換了個肚子,你以為還能孕育自己以為的那個孩子嗎?這麼一說就能讓人明白實則是因為大家本來都明白,只是還是那句話“你不知道自己知道”。這裡是“性”的矇蔽,文初提問處則是“情”的矇蔽。“情”被矇蔽尚有轉圜之地,“性”若扭曲從一開始便不可逆,所謂“煮沙成飯”,最終能有點相似的只能是樣子。

俗話說“孩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不經過十月懷胎母親和孩子的感情是不會足夠深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才會那麼輕易就拋棄孩子,這本身就是道理。

攀登的過程

迷人活在結果,悟人活在過程。只向結果馳求,所有都是迷亂;沒有過程沉澱,一切都是膚淺。

以功利心為出發點不可能落個有情懷的結局。逐利則必下黑手,下黑手則必為人所黑吃黑,如此,行事尚能心安理得否?如今“做學問”的頻頻翻車不正是因為在拿功利心做嗎?那這個心思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難道是到了做學問的時候才有?什麼時候自己無形中認同了“學習是為了出人頭地”,那個苗頭就已經從什麼時候種下了,中間只是為了給自己開脫而不斷翻新包裝,然後會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有此心,還沒“翻車”的只是因為少了個表演的平臺,或者雖然尚在臺上,只是還沒到表演結束的時候。

逐利就是忽略過程,而投機則是想連“忽略過程”都省掉直接見結果,那種想象中對自己有利的結果,所以因為投機的過程更短積累出結果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如此以來,鑑於每次的結果就像“被針紮了一下”,那個疼也會很快就過去,於是負面的影響會更加隱蔽。投機最大的特點是“沒有感情”,因為它沒有過程便不可能生情,但投機者卻都帶著“希望自己獲利”的感情入局,那最終讓自己陪進去的恰恰是“尚未絕情”。

“枯木死灰”對接的正是物性,而做個“有情人”的開始就在死卻投機心的那一刻,“只認數字不看過程”之說只可不得以照做而不可認同。

活在過程,過程的最後就是結果,未見果實只是因為過程尚未走完;活在結果,結果的開始只是過程,真實的過程就是這些結果的累積。珍惜過程同時也是個“發現自己”的過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真的適合、真的需要等感受也唯有投入進去反覆琢磨才能品得出來。

拉開序幕

很多看似能“人為結束”的事情實則只是掀開了另一件事的序幕,這個自認為的“結束”只是那件拉開大幕事情的“過程”部分,從自己能意識到的時候開始,不知需要多少倍的努力來償還。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媽幫我選的老公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