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抱怨,認為過年不能回家,心裡還是挺失落的。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十分高興,比如再不用接受催婚、催生的小年輕;
大學上的不理想,難免被家人比較的大學生;
還有一些工作不如意,收入不高的小白領,他們都感到“解放”。
“過年能自由自在的時候不多,年年都回家,今年不回,就算是不一樣的體驗了。”有些人想得開,認為與同事、同學一起過年也是不一樣的體驗。
更有一些人,從內心感謝“就地過年”倡導,她們甚至說:“盼了十多年,就盼著這一天。”
01往年過年,婆婆將我當傭人,一個人做一家子的飯今年43歲的孔雪華,結婚15年,唯有今年最開心。
因為她終於可以享受一家三口的除夕夜了,終於不用跟著丈夫回老家,與事兒多、吝嗇、愛指使人的婆婆一起過年了。
前幾天,孔雪華單位下通知,倡導就地過年,她第一時間發給丈夫看,原以為丈夫會埋怨幾句,誰知丈夫說:“我也剛收到單位通知,今年咱一家三口在這兒過年。”
孔雪華心花怒放,暗自竊喜:“我等了15年,可算是等到這一天。”
為什麼會這樣說?孔雪華自有一番道理。
丈夫家在農村,每次過年回去,都要擠車,坐完高鐵坐火車,坐完火車換汽車,一番折騰下來,光在路上也是兩天。
剛結婚時沒有孩子也就罷了,為了看父母多走兩步也無所謂,但是自打有了孩子,孩子跟著折騰也受罪。
更重要的是,說是過年放假,孔雪華一點都感受不到新年的氣氛,因為她去到,瞬間轉變成全職傭人,做飯洗衣大掃除,都是她來做。
往年,去到婆婆家第一晚,收拾收拾行李準備睡覺,打第二天雞鳴的那一刻起,她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農村雜物多,地磚髒,院子也亂七八糟,她要起來跟婆婆一起打掃,臨到午飯,她也得“幫忙”給一家人做飯。
說是打下手,實際上就是她一個人負責,直到年三十也是如此,鄰里親戚來竄門,孔雪華在廚房忙不停。
“一個人做十多口人的飯,腰都累得直不起來。”正是因為受了15年的罪,如今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回去過年,她心裡自然高興。
02孩子帶回村,胡吃海喝,壞毛病全學會“我不想回去,有不想幹活這一部分原因,但是還有一方面,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實在令我忍無可忍。”孔雪華這樣說。
她表示,孩子回老家的次數少,尤其是上了學之後,其他節日出去旅遊,暑假參加夏令營,唯有寒假,避無可避才會帶去婆家。
“小男孩,本身就調皮,學壞容易學好難,去到之後滿院子亂跑,被老人慣出來一堆壞毛病。最典型的,就是吃飯要人喂。”
孔雪華說,兒子三四歲的時候,在家裡教育得好好的,要自主進食,不能被追著餵飯。
但是一去婆婆家,公婆自己也不吃飯了,一個勁兒地拿勺子喂著吃。
就這樣慣了兩三天,養成一年的好習慣徹底崩塌,回去她又糾正了好久。
“知道他們稀罕孩子,但是行為要有度,這是給我添麻煩,何必呢。”
除此之外,她最氣憤的,還是給兒子吃零食的行為,她說:“村頭裡賣的零食誰知道從哪兒生產的,都是沒聽說過的雜牌子,一拿拿一堆給孩子吃,吃了那些就不吃飯了。”
不得不說,孔雪華作為母親,確實比旁人考慮得全面一些。
“近幾年,孩子大了,十幾歲的時候最叛逆,一回到老家就亂跑,跟那些不認識的人一起玩兒,安全問題也不考慮。”
總而言之,在孔雪華看來,帶著兒子去婆家過年,百害而無一益,以往教好的規矩能一瞬間被破壞,別人的壞毛病倒是學了個十足十。
所以她不願意帶孩子回去,卻沒有理由跟丈夫商量,只能忍氣吞聲,自我安慰畢竟一年就一次,忍忍也就過去了。
03每年過年都爆發家庭矛盾,實在忍無可忍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
孔雪華在婆家過了15次春節,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但凡過年,總得爆發些家庭矛盾。
婆婆家裡流行竄門拜年,挨家挨戶地吃飯,喝酒,人一多一高興,勢必嘴上沒有把門的,說出的話刺到別人都不明白。
比如姑嫂之間,會因為一件衣服起了攀比之心,兩方冷戰不說話。
比如叔舅之間打麻將,會因為一毛兩毛的籌碼斤斤計較。
再比如婆媳之間,會因為誰幹活多,誰幹活少埋怨重重,傷了本身就脆弱的關係。
“反正每年過年,都會有家長裡短的矛盾,不是誰跟誰不對付了,就是誰的哪句話刺到誰了,回去三天,吵架三個月,這都是常態的。”
在孔雪華看來,跟著丈夫回老家過年,折磨遠比幸福多。
所以,她對今年春節嚮往滿滿,她已經備好了年貨,買好了紅酒,準備一家三口舒舒服服安安靜靜在沙發上看看春晚。
“希望疫情早點過去,但也希望丈夫能夠明白就地過年的好處,往後不要再拉著我回老家了。”
今日話題:今年過年你如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