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情感觀點關鍵詞:催婚。
很多年前有一首名為《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歌火遍大江南北,光從這首歌的名字就已經觸動了很多遠在他鄉打拼之人的心靈。
每年春節臨近之時,所有人都會心繫家鄉,開始準備回家過年的事宜。而2021年的春節卻因為疫情變得特殊起來,“就地過年”也成為了一種新的提倡。
雖然“就地過年”被很多人反對,但卻成為了一部分人可以不回家過年的“正當理由”。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過年,有的人已經從對春節的期待慢慢變成了厭煩,甚至是害怕。
我朋友張小雪,就是特別不喜歡過年的人之一,30歲的她至今還單身,提到今年是否會回家過年的問題,她直接坦言:“一個人過年,其實挺好的。”
甚至從她的口吻中,我還聽出了一種久違的放鬆。而讓她對過年如此排斥的根本原因,是來自父母的“催婚”。
01:“別的父母催婚是為子女好,我父母卻不同”當一個人到了適婚的年齡還單身時,通常都會被父母、親戚催婚,這是我們生活中極其常見的現象。
而平時我們還可以用工作忙作為被催婚的理由,但過年大家都在放假的時候,很多人就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面對被催婚的問題。
張小雪從26歲起就一直被父母催婚,在外人眼裡父母是著急小張的終身大事,是為了小張著想才催婚。
然而小張卻從來沒有覺得父母的催婚是為她好。
“別的父母催婚是為子女好,我父母卻不同。”張小雪說,“每次有人介紹相親物件時,父母最關心的不是對方的人品,也不是對方是否有婚史,而是對方的家庭條件。”
從小張的口中得知,她此前也交往過幾個男朋友,但都因為家庭條件不好被父母拆散了。
以至於導致了小張一直不敢輕易談戀愛,只能把心思全都放在工作上。
“每次回家過年,父母都會張羅很多場相親,而那些相親物件除了有錢幾乎一無是處。”
在小張的父母眼中,她就像一個交易的籌碼,透過“結婚”來獲得一筆不少的報酬。
而這也讓小張越來越害怕回家過年。
而張小雪的弟弟出生的時候,父母卻找了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按照族譜、五行八字等取了一個“隆重”的名字。
自從弟弟出生以來,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張小雪就成了一個“多餘”。
當考上大學的時候,原本應該受到家人讚揚的張小雪,卻被父母告知:“家裡條件不好,女孩子上不上學也沒關係。”
而一心想要“逃離”這個家的張小雪,只能咬緊牙告訴父母:“學費我自己掙。”
於是在高考結束後不久,張小雪就來到大學所在城市勤工儉學。而從上大學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她都從未伸手問父母要過一分錢。
不僅張小雪自己不依靠家裡,還每年被父母要求給家裡寄錢,理由是給弟弟交學費、買學習用品、買新衣服等等。
畢業後剛參加工作一兩年時間,除了一如既往地問張小雪要錢外,她的父母也開始給她安排“賺錢”的相親事宜。
“父母之所以急著催婚,不過是希望早點把我‘賣’出去。”張小雪的話雖然難聽,但事實的確如此。
03:“我沒有權利恨父母,但也談不上什麼愛”以往臨近春節的時候,張小雪總要找各種不能回家的理由,而今年由於受疫情影響被提倡的“就地過年”,讓她感到釋然和放鬆。
此前某品牌推出了一支“反催婚”廣告片,直言:“過年也是一種負擔。”
自古以來我們對於“愛”的渴望都很難得以滿足,尤其是像張小雪所處的這種“重男輕女”家庭,愛就更成為了一種稀缺品。
“被催婚”只是一種表象,就張小雪類似的情況來看,這種被催婚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缺少父母之愛的現狀。
人類所有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為了得到愛。當沒有得到愛時,愛而不得的恨就會主宰我們的行為。
張小雪對過年的厭煩、害怕,源自於她從小到大得不到父母之愛的經歷,本質上就是一種“恨”。
這種恨處理不好,那麼就很難真正平和地享受愛。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女對父母的怨恨是不被道德所允許的,就如張小雪所說的一樣:“我沒有權利恨父母,但也談不上什麼愛。”
理論上來說,一個人如果處理不好跟父母的關係、處理不好自己內心的這種恨意,是很難具備愛一個人的能力的。
結語:害怕過年的人,都有遠勝於孤獨的理由。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我們會條件反射般做出對自己傷害最小的選擇。
在對“過年”這件事充滿期待時,我們會害怕逢年過節時孤零零地一個人過。
然而在遇到像張小雪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會認為“回家過年”比“孤獨”更痛苦。
生活在把春節作為最重要傳統節日的中國,相信每個人都會期待著過年,除非有遠勝於孤獨的理由。
有的人被父母催婚,雖然表面很反感,但其實內心還是溫暖的,因為父母的這種行為建立在他們對子女濃濃的愛之上。
而有的人被父母催婚,卻是另有所圖。這種“催婚”的背後,是利益的交換、是金錢的投資、是對子女的壓榨。
就像張小雪總結今年過年的情況一樣:“‘就地過年’終於可以讓我正大光明地不回家了。”
這種釋然的背後,其實是難以言喻的痛。
—END—
互動話題:你會期待回家過年嗎?對“就地過年”的提倡,你有何看法?
我是知陽,感恩遇見,感謝閱讀。